欧美音乐鄙视链及其歌手
在欧美音乐圈里,有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等级制度,通常被称为"音乐鄙视链"。这种鄙视链既反映了音乐行业内部的社会等级观念,也折射出了更广泛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标准。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有趣而又复杂的话题。
顶端是流行音乐的主导者 - 流行乐巨星。这些艺人通常拥有惊人的商业成功,如泰勒·斯威夫特、碧昂丝、艾德·希兰等。他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出色的成就,也掌握了如何在媒体和公众面前塑造个人形象的技能。
紧随其后的是独立音乐领域的艺人。他们虽然没有流行巨星般的商业影响力,但通常被认为拥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创造力。这包括如Bon Iver、Vampire Weekend、Grizzly Bear等众多受到音乐批评家好评的独立乐队。
再往下就是另类/地下音乐圈的艺人。他们通常具有更强烈的反主流意识,追求更加前卫和实验性的音乐风格。著名的如Radiohead、Arcade Fire、The Smiths等乐队都属于这一层次。这些乐队往往被视为"真正的音乐家",凭借其音乐创新性和对主流音乐的批判性而受到音乐爱好者的崇敬。
再往下是嘻哈/说唱音乐圈。这个领域常被视为与主流流行音乐相对立的另一极。说唱歌手如Kendrick Lamar、J. Cole、Tyler, the Creator等,凭借其对社会现状的批评和反思而获得了广泛的尊重。
再次往下就是乡村音乐和摇滚音乐领域。这些音乐类型虽然无法与流行音乐相媲美,但仍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代表艺人如卢克·布莱恩、克里斯·stapleton等。
最底层则是流行乐界的"白日梦"歌手。他们通常被视为缺乏真正的音乐实力,只靠外表和营销手段获得成功的"歌手"。代表如Justin Bieber、Ariana Grande、Shawn Mendes等。这些歌手常常遭到音乐圈内部的轻视和嘲笑。
总的来说,这个欧美音乐鄙视链反映了人们对音乐质量、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复杂评判标准。它不仅展现了音乐行业内部的等级秩序,也折射出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意识和文化偏好。尽管这种等级观念可能过于刚性和狭隘,但它也表明人们对音乐的深层需求和审美期待。我们需要以更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看待不同流派的音乐,欣赏每种音乐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