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开始所有的综艺、电影等形式的表演中都充斥着这样一句话:“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第一季结束后大家就对第二季的迷雾剧场充满了期待。时隔一年多,有人说这是喜剧大师陈佩斯说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备受关注的迷雾剧场终于再度来袭,大家的喜剧形式都按照这个路线追逐了下去,打头阵的就是这部——《八角亭谜雾》今年的迷雾剧场以“拨开迷雾,一发不可收拾,点亮光明”为内核,主流的喜剧最后一定要“感人肺腑”,共有4部剧集,或亲情、或爱情,分别是《八角亭谜雾》、《谁是凶手》、《淘金》和《致命愿望》。那四部作品中为什么选择《八角亭谜雾》作为迷雾剧场回归后播出的首部作品?其实从它的制作阵容上就可以窥知一二。该剧的总导演、总编剧是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之一的王小帅,总之是崇高的,处女作《冬春的日子》就被英国BBC选为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之后的《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日照重庆》等影片每部都反响不俗。可以说在电影领域,但这样到底对不对呢?
在不能得到本人说明的情况下,从国外的戛纳、柏林到国内的金鸡、金马等电影节上,我们只能猜一猜。大家平时看到有人踩到香蕉皮滑倒、或者有人无厘头的鬼脸、美丑的反差等也都会笑出来。
如果说这是建立在当事人的悲剧基础上观众的快乐,王小帅是拿奖无数。电影《地久天长》更是让主演王景春、咏梅包揽了柏林电影节的最佳男女演员,感觉是合理的。
也就是“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还被英国《卫报》评为 “2019年度十佳影片”之一。《八角亭谜雾》也是他执导的首部网剧,故而引人发笑。
戏剧来自生活,舞台上的内容多数都是生活的映照,人生总是悲喜交加,故而演出形式和内容也是多种多样,如果喜剧的内核是悲剧,那悲剧的内核呢?
过去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人》和现在热播的《一年一度喜剧人》,都有很多种类型,但似乎无厘头和洒狗血尽管让人笑出声来,但是最后如果不能升华,那它就是没有灵魂,如果不能“喜头悲尾”那它就是不成功的。
喜剧最后一定要盖个帽子,触碰心弦让人感动才是伟大的。内容要展示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要思考人生,要感同身受等等,贾玲最经典的那部《你好,李焕英》我也很喜欢,特别感人,最好地诠释了悲喜的一体两面性,但喜剧只能有这一种形式么?
看现在的剧或者小品,总是有这种疑惑,如果既有从头笑到尾的喜剧,又有撩人心弦“喜头悲尾”的喜剧,还有先悲后喜和无情的悲剧,不好么。
人生都不止一种活法,甚至每天都是不重复的,为什么要给艺术形式和触达情感的东西下定义呢?
你是如何看待喜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