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华》引发“老三线”追忆 编剧:实事求是,绝不拔高神化

位置 : 首页 >> 明星新闻 / 分类: 明星社交平台 / 发布:2022-01-08
9 人气

《火红年华》引发“老三线”追忆 编剧:实事求是,绝不拔高神化

腾讯娱乐讯(文/三禾)10月20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电视剧《火红年华》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该剧在国庆节期间登陆央视一套以来,就掀起了一波对“老三线”的火热追忆,引起了观众对攀枝花这座英雄城市的兴趣和探索。

会上,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佳表示,当年是“好人好马上三线”,今天是“精兵强将拍好剧”,所有参与人员都是怀着对当年三线建设者的无限崇敬之情来搞创作,以“三线精神”来打造这部电视剧的。

总导演王文杰感慨,自己创作这部剧的初衷,就是“被那群人的精神感动了”,“剧里有一句台词叫做‘青春可去,年华不老’,就是这部戏的点题。”

《火红年华》的原著和编剧革非分享道,自己曾亲身参与到三线建设当中,数以千计的铁道兵为中国工业献身的事,深深震撼着他。但在创作的时候,他却刻意与这份感情“割裂”,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原则——“只向大三线烈士致敬,诚恳地写出在那个时代和环境里,那批建设者的工作与奉献,绝不拔高、神化。”

这种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得到了观众们的肯定。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认为,这部剧的成功在于为大三线生活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刻画了一群血肉丰满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夏方舟这个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通过这个人物,不仅写出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与奉献,而且写出了他对真理的坚持和对爱情的坚守,这两点在这个人物身上是一致的。”

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汪守德认为,《火红年华》具有纪实性、时代性、戏剧性、典型性四个特点:“纪实性是感觉这部剧用了大量的采访,记录生活的细节和人物;时代性是剧情不单单是为了写大三线人过去所做的贡献,实际上告诉我们,今天应该怎样来认识曾经的历史;戏剧性是编剧和导演驾驭上的技巧,它要保持很强的戏剧张力才能勾着观众看下去;典型性是这部剧里面所有的人物都不是相同的,都有自己的个性,更重要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根,这个根是扎在生活的深处的,形象都很突出,能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徐海龙认为,这部剧很好地将工业题材的“壳”和人伦之情的“核”相结合,力图把各种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产生原因都设置为三线建设的相关因素,人物交往中的付出、放弃、和解都是为了“钢铁事业成败与否、109冶如何生存发展”这个大局而生,“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产生了共振,体现了一种更为高洁、高尚的青年人的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