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了,“”的说法,就被放到李云迪头上。当同期的音乐家们还在不断拓展自身的曲目,并走上不同风格的发展道路,有的相对内敛深邃,有的则早已是全球巨星时,李云迪却退出了作为钢琴家的竞争。最近这些年的表现则早已证明,他的绝大部分时间分给了娱乐圈,他更享受、似乎也更擅长作为一个娱乐明星的状态。
发生在李云迪身上的事令人唏嘘。尤其是那不偏不倚的公布时间——官方通报的同一天,新一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刚刚问世。
我不想讨论“李某迪”事件。只想说说李云迪。很多人扼腕于一个钢琴家的前程断送。是的,在公共生活中,我们将与他告别。
但我们告别的是一位钢琴家吗?
如今李云迪的公开头衔只剩了一个“国际钢琴家”。要我说,最不该保留的,恰恰就是这个“国际钢琴家”。
李云迪最后一次引发古典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大概是2015年。那年秋天连续发生了三件事。
第一,他被选为第17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评委。众所周知,这是音乐界给予的极高的待遇。
第二,那年肖赛进行正酣时,李评委请了几天假——他回国了,为了做某大明星“世纪婚礼”的伴郎。
第三,肖赛结束后不久,李云迪在韩国演出当年一战成名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结果忘谱,翻车,直接中断演出。
事后,乐迷对其口诛笔伐,其实也是最后的口诛笔伐,但“钢琴王子”并不在意。
李云迪演奏车祸现场曝光,当“肖赛”评委中途请假给黄晓明当伴郎
再之后,这位“钢琴王子”就不在原来的圈里混了,即便他还出了几张专辑,开过不少独奏会。但曾经在专业上最看好他的那一批乐迷,不会再将他视作一位钢琴家,也几乎不会去他的音乐会;他的音乐会,也更像是粉丝见面会。
音乐会跟粉丝见面会的区别很简单,音乐会后,总有乐评,吹捧和批评都正常,但总要有那么一点专业范畴里的探讨。
但李云迪的音乐会后没有,只有偶像在接受欢呼,没有评论,也不太会有人自讨没趣去评论。他们知道,一旦批评了“钢琴王子”,一定会被粉丝围攻到死。
(以下视频为当年的媒体报道)
李云迪为韩国演奏失误致歉 否认推卸责任
在专业上,李云迪早已不是一个职业钢琴家。职业钢琴家需要持续的练习,保持技术状态;更需要持续的学习,提升艺术水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境界,即便是作为基础的技术,也不只是普通人一听就明白的音准不准、手指跑动快不快、声音清晰不清晰。
真正的钢琴技术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极其复杂。但我们的“钢琴王子”都不用走到这一步——在基本的技术问题上,他已经一再翻车了。
艺术问题就更不用说。且不谈具体的音乐处理上的品位(他的音乐品位的巅峰,就在获得肖赛冠军及其后的短短几年),只看手上的曲目就知道,这是一位无心在钢琴艺术上寻求太多发展的钢琴家。
一般职业钢琴家,总要以一个不断拓展的曲目库来丰富自己的艺术实践,并在残酷的舞台竞争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在今天,这样的拓展既要看广度,也要看深度。广度,看你能涉猎多大范围的作曲家、作品,决定了你的能力边界,是否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深度,大体上是对一位或者一类作曲家或流派、风格的深刻钻研,决定了你的风格和品位。
比如要当一位肖邦专家,那么自然要在熟悉全部肖邦作品的基础上,不断深度学习、钻研其不同阶段、不同特性的作品,并有计划地使之成为自己的保留曲目。请注意,技术上“会弹”某个曲子,同能够将它作为保留曲目、拿到音乐会上公开演奏或用来灌录唱片,对于一个钢琴家来说是完全两码事。
而现代音乐市场又不太包容一位专注某一领域的钢琴家(除非他特别优秀),那么广泛涉猎不同风格的作品,也就是一个谋生的基本功。
如果和同期的几位最知名的中国钢琴家,比如向来要被拿来对比的郎朗,比如同届肖邦大赛的第四名得主陈萨,比如郎朗的同门王羽佳,或者再年轻一些的张昊辰等等稍加比较,就会发现,单从曲目的容量上,李云迪已经不具备这样的基本功。
除了前些年一张饱受批评贝多芬奏鸣曲专辑外,李云迪所出并不多的唱片,多在肖邦、李斯特、舒曼等几位浪漫派音乐家的范畴内打转,而在这些作曲家本身博大的作品体系里,他所涉猎的,又是相对很少的一部分。
令人唏嘘!回顾李云迪“肖赛”夺冠现场,一举拿下空缺15年的冠军
从质量上来说,印象深的,倒还是早期肖邦四首谐谑曲、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的录音和演出,当年不过20出头的钢琴家,还在其中展现出了灵气和才气。后来的那些就显得乏善可陈,直至在音乐上完全站不住脚。
好多年了,“”的说法,就被放到李云迪头上。当同期的音乐家们还在不断拓展自身的曲目,并走上不同风格的发展道路,有的相对内敛深邃,有的则早已是全球巨星时,李云迪却退出了作为钢琴家的竞争。最近这些年的表现则早已证明,他的绝大部分时间分给了娱乐圈,他更享受、似乎也更擅长作为一个娱乐明星的状态。
其实那也没什么。人各有志。如果人家并不真的拿“艺术”来要求自己,又何苦硬要谈论“艺术”呢?娱乐圈的事,放到娱乐圈讨论就可以了。
只是,娱乐圈,同样不好“混”呐。
今年肖邦大赛期间,不少人把李云迪当年的视频翻出来反复看看反复,并同现下的选手们一较高低,很多人的结论是“云总”强多了。的确,2000年横空出世的李云迪,带着一种纯朴的、自然而然的灵气,也可以说是天才,甚至夸他一句“肖邦附体”也不过分。毕竟那只是一个18岁的孩子。
但39岁的李云迪已经不是18岁的孩子了。而18岁之后,至多28岁之前,钢琴家李云迪,就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