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一眼,《长津湖》的票房已经超越《流浪地球》,目前高居中国影史票房排行榜第4位。之后或许还有更多的记录,等着《长津湖》去创造。
因为《长津湖》的火爆,在全民观影《长津湖》的同时,催生出了一种“长津湖”效应,这种效应很快破圈,成为又一股席卷社会的潮流。
于老年观众来说,他们很多人第一次走进电影院,观看《长津湖》。很多观众说,自己看《长津湖》的时候,看到很多白头发的爷爷奶奶在看电影。
有很多地方还专门组织老年人观看《长津湖》共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精神。
而一部《长津湖》,也带出了很多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和老英雄。他们有的独自一人去观看了《长津湖》,并在电影放映完毕后,举起残缺的右手严肃标准地敬了一个军礼。
有的回忆起自己战斗的时候,说“真实的战斗比电影中演得更可怕。”这位88岁的老人是中国人民志愿车第九军团26军77师229团3营9连的战士。抗美援朝期间,他随部队一同参加了对美军陆战一师的包围战。
“有的战士耳朵冻得一碰就掉”,老人看完后十分感慨,也回忆起了自己曾经的岁月。
也有人带着自己86岁的老兵父亲观看《长津湖》,更有不少老兵,在看《长津湖》的时候泣不成声。
不夸张地说,《长津湖》勾起了先辈们关于战争的记忆,也重新回忆起那些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
对于年轻人来说,《长津湖》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不少人通过《长津湖》重新认识了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有年轻的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看《长津湖》然后泣不成声。
小小的孩子,不仅理解了“为什么国旗是红色”这样深刻的问题,还有了国家和的认同感。
从老人到小孩,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通过《长津湖》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记得我们的曾经说过:“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这不正是《长津湖》今天所做的事吗?
其实一直以来,中国包括全世界的价值观话语权,都是由美国占据的,他们传播自己价值观的唯一工具,就是好莱坞电影。
依托于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好莱坞电影遍布全球各地,其传达的价值观也夹带着很多美国人特有的私货。
就拿同样是战争片的《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战钢锯岭》来说,这是全球观众公认的好片,片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反战情绪。
由此它传递出一种普世价值:好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的。
这一价值观也获得了很多拥趸。之所以持“反战”的价值观,还是因为美国本土在遭受内战摧残后,从未被入侵过。
美国人都是跨越重洋,甚至跨越大半个地球去别人的国土参战,他们当然可以大言不惭地反战,因为本土没有遭遇战争,他们感受不到战争对自己国家的破坏,感受不到战争带来的创伤,喊起“反战”的口号,岂不是很容易?
可对中国来说,1840年到1950年这110年间,几乎所有列强的战场都蹂躏过中国,中国人倒是想“反战”,能吗?
抗日战争能不打吗?抗美援朝能不打吗?没有选择的权利,也就没有叫嚣“反战”的立场。
这就是美国人的逻辑和价值观传播。
今天,我们终于有了《长津湖》,有了同样可以占据中国甚至世界其他国家价值观话语权的电影,我们也可以通过《长津湖》来宣传我们的价值观,来传递我们国家对以美国为首的霸权国家的态度,可以通过《长津湖》声明我们对台湾问题的看法,通过《长津湖》感染激励我们的人民,勾连我们的情感。
《长津湖》所做的事,美国已经悄悄做了很多年了,今天我们有了自己的电影,我们也就可以自豪地说,以后中国的价值观话语权,不再仅仅属于美国,更属于我们中国,属于我们中国电影。
目前《长津湖》还在热映,“长津湖效应”或许才刚刚开始,如果还没有看这部影片,一定要抓紧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