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三体》预告片截图。
11月3日,电视剧《三体》发布首个预告片,受到网友的热切关注。
毕竟,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科幻领域里最大的IP。在2015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后,公众对其影视化就更加期待。
早在2013年,游族网络就拿到《三体》小说的电影改编权,次年即宣布电影开拍,但7年时间过去了,留给观众的至今还只是豆瓣上的一个条目。
电影版“跳票”,剧集版相继而来。而除了国内改编外,不久前Netflix也官宣了改编的消息。哪个版本更胜一筹,自然是吊足观众胃口。
兴奋之余,更多的是担心。科幻小说的影视改编,从来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科幻小说改编影视会成为主流趋势
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目前市面上的科幻影视剧,很多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
比如正在热映中的《沙丘》,改编自科幻作家弗兰克·赫伯特创作于1965年的《沙丘》,这是一部包揽雨果奖和星云奖的神作。前些日子公映的《头号玩家》,也改编自恩斯特·克莱恩的小说《玩家一号》。
再比如不久前开播的Apple TV+剧集《基地》,改编自美国科幻小说巨擘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同名小说。
而此前的《火星救援》,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而国内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均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
当然也有一些原创剧本,比如《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等。但总体上,科幻影视剧很大一部分改编自小说,并且要比其他题材的改编比例更高一些。
这是科幻题材的特殊性决定的。
科幻作品以科学原理为逻辑基础,为受众呈现了一种可能的未来图景。虽然都是幻想,但不同于玄幻、奇幻,科幻崇尚科学精神,以科学为逻辑,其呈现的戏剧性事件也许“难以理喻”,却是未来某一刻可能发生的。
也即,科幻是“面向未来”。
而跟光影媒介相比,文字是“面向未来”时限制最少、最自由的媒介。文字可以包罗万象,可以天马行空,所以,科幻小说对未来的想象,是最超前的,远远走在科幻影视作品之前。毕竟,影视作品受到光影技术的限制,在想象的呈现上有太多的技术障碍。
而今,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媒介的更新迭代,为科幻影视剧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条件,可以不断“追赶”科幻小说里的想象了。所以,科幻小说改编影视剧会是一种主流趋势。
▲电影《沙丘》官方剧照。
科幻改编不能只为讲个“好懂”的故事
尽管是趋势,但科幻小说影视化后的成功率,总体上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影视化改编的难度系数很高。
首先是技术层面,即特效。科幻对影视工业水准要求极高,无论是外太空、外星人、宇宙飞船,还是与外星人的战争,都需要借助特效。因此,特效制作的水平,直接影响了想象力的呈现和视觉效果,并最终影响故事的可信度。
这一次《沙丘》受好评,一大原因在于它是一部太适合在大银幕上观看的电影。光影与氛围的搭配天衣无缝,既有古典的沉稳肃静、直抵内心,又有未来的梦幻迷离、恢宏壮观。
然而,《沙丘》这样的特效,实在也是可遇不可求,因为好的特效太费钱了。
《沙丘》的制作成本高达1.65亿美元,却仅仅拍了小说第一部的上半部!如果依照这个节奏拍下来,一部《沙丘》小说至少得拍6部电影,总投资额就得高达10亿美元。耗时5年,只交出“半部沙丘”,影视工业最为发达的好莱坞都显得力不从心。
这自然也是国内公司拍摄《三体》电视剧必须面临的一大考验:制作成本多高?可以确保特效水准吗?
科幻小说改编的另一个挑战,即所谓的“魔改”问题。之所以魔改,更多是出于商业化和艺术化之间的均衡考量。很多科幻小说本身就像是哲学著作或心理学著作,字里行间有着太过深沉的思考。之于文字阅读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魅力,可如何影视化就是巨大的难题。处理不当,就难免要扑街。
在维伦纽瓦的《沙丘》之前,1984年,大卫·林奇也执导了一版《沙丘》,但遭遇票房与口碑双输。拍摄过程中,大卫·林奇就与制片方闹矛盾了。制片商剥夺了大卫·林奇的剪辑权,大卫·林奇因此拒绝导演署名。矛盾的原因很简单:导演追求艺术性,片方要求商业性。
维伦纽瓦版《沙丘》,也有不少影迷表示看得快去了。但其实维伦纽瓦已经“牺牲”了原著,进行了相对通俗的改编,让整个故事的主线看起来像是“沙漠版王子复仇记”。虽然小说本身对“英雄”是持怀疑态度的,也不相信所谓的“救世主”。
为了通俗化而选择“魔改”惨败的,还有最近的《基地》。原著小说以“心理史学”而著称,剧集版却都快成太空版《国土安全》了。
刘慈欣的《三体》也一样,是科幻小说,也是哲学小说,更是一部宇宙社会学。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外,“黑暗森林法则”“降维打击”等“高概念”和思考才是其精髓。剧集版能否复刻出这些?还是把复杂的都剔除掉,只为讲一个“好懂”的故事?
科幻的价值是想象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可能引发的荒诞后果和困境,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思考。这是任何科幻小说影视化都必须谨记的信条。期待《三体》此次改编,能够做到这一点。
特约撰稿人 | 于里(媒体人)
编辑 | 丁慧
实习生 | 黎志栋
校对 |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