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以真动人,以情化人

位置 : 首页 >> 明星新闻 / 分类: 明星图片视频 / 发布:2023-06-08
9 人气

《高山下的花环》:以真动人,以情化人

以真动人,以情化人

山东师大新传学院戏剧影视文学2020级2班 段文军

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上最火爆的作品当属主旋律电影《长津湖》,其人气之旺,从票房可见一斑,57.67亿元的票房,足以令其笑傲江湖,成为史上最卖座的主旋律电影之一。商业性的成功,自然不必多言,从艺术性上来说,长津湖也可称之为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史上的又一高峰!无论是票房还是社会反响,长津湖都算的上是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史上的佳作,但在我心中,最好的主旋律电影依然是三十多年前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

与《长津湖》相比,《高山下的花环》没有满屏的视觉奇观,战争场面的展示也不够出色,但这部老电影,凭借着最简单却最直击人心的“真”与“情”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国人!

私以为主旋律电影创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创之以真”,因为唯有真实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即“动之以情”,而以情化人,最终方能“晓之以理”。

《高山下的花环》正是这样一部真实走心的经典之作。

《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真实”的作品。在具体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些观念。

电影中的“真实”是如何定义的?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有一些电影比较“真实”,而有一些电影则比较“假”呢?

从字义上说,“真实”被定义为:与客观事实相符。换言之,“真实”必须要与客观事实相一致,即是非虚构的。可按这个定义,只有纪录片才满足条件,而那些如科幻片、武侠片等的虚构故事片就不能称之为“真实”,那么这些虚构电影中的“真实”又意味着什么呢?

上文提到,“真实“应该只适用于纪录片。面对纪录片,我们默认其是真实客观的,而面对故事片,我们也默认其是虚构的,所以故事电影中的“真实”一词应该是被误用了,它往往意味着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可信且符合生活的常态。

《高山下的花环》正是一部“真实可信”的电影。“真实性”主要体现在其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真实可信”。剧中塑造的人物大都可圈可点。如仗义直言,不惧权贵的炮排长靳开来;能文能武,善解人意的连长梁三喜;聪明机灵,勇敢无畏的战士小北京;还有脾气火爆,以身作则的雷神爷雷军长;当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高干子弟赵蒙生。

赵蒙生,原来是一个贪生怕死的高干子弟,一个毫无责任感的,可最后,竟成为了一位坚强勇敢的英雄人物。人物形象前后转变如此巨大,是现在流行的“强行洗白“吗?各位看官,请随我来,看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把一块废铁煅炼成钢只需三步走。

第一步,火上加热。

赵蒙生一来到军队便天天挂电话给他那有权有势的母亲嚷嚷着要调走,由于战事紧急(中越战争)调离之事可没那么好办,于是赵蒙生这个忧呀,早忘了他是个连队指导员。时间一长,连长梁三喜看出不对,在反复暗示无果后,当面和他摊平了,赵蒙生羞红了脸,他还是一个军人,他能临阵脱逃?架上火上烤的滋味确实不好受,他只得随着部队一起向南方开拔。

第二步,反复煅打。

赵母得知儿子要上战场,就急忙向前线挂电话要求雷军长将她的宝贝儿子调回后方,雷军长随即来到赵蒙生所在的师部,在动员大会上将赵蒙生“公开处刑”,“名响全军”的滋味不好受,全连的冷眼和嘲讽更是让他又羞又愤,他终于爆发了,他立下了军令状,恢复了些军人的血气。

一番豪言壮语,让他收获了些许尊敬,连平时看不起他的靳开来也与他握手言和,战前大伙吃了最后一顿饺子,向战场前进。

第三步,淬火成钢。

上了战场,赵蒙生显然不能胜任指导员,全凭依靠连长梁三喜和副连长靳开来的帮助才勉强前行。看来,这“铁”还需继续磨炼。

九连作为尖刀连负责“穿插”这一最为重要的任务,而同时,也承受着最高的风险。连队在鏖战一番后,终于攻下了129号高地,可问题来了:没水。

副连长靳开来自告奋勇“违规”去山下砍甘蔗,赵蒙生本想和他一起去,但被其推开,理由是不想让赵蒙生“犯错”,副连长去了,却没回来,他踩响了,牺牲了。

全连将士吃完苦涩的甘蔗,又继续前进!哀兵必胜,将士们又顺利攻下了312高地,可正当大伙庆祝胜利的时候,却未注意到远处山洞黑黝黝的口,一串响,连长将赵蒙生推开,他倒下了。

为了救赵蒙生,连长牺牲了,牺牲的那么突然,连一句遗言都未留下。此时,赵蒙生终于绷不住了,他抱着嘶吼着向山洞冲去,轰的一声,火光冲天,赵蒙生幸运的活了下来,也活成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想应该就是这样。

对这部电影,真的推荐大家去看一看,我的言语表达不出这部电影万分之一的精髓。

电影中可书写的人物还有许多,可对“赵蒙生”这一角色,我的感受最为深刻,因为面对这个人物,就好似面对我自己一样,我有时想,我何尝又不是这个赵蒙生呢!

他的许多毛病我也有,他的许多想法我也懂。我和他一样,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从未经过风吹雨打,也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看完电影,不仅有感动,更多的是反思。“真实”催人泪下,也发人深省,这或许就是“真实”的价值。

以真动人,以情化人,我想,这就是《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将近四十岁的电影,一直年轻的原因!

END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