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片,是一个很好“玩”的题材。
因为它不断地在挑战人类大脑的极限。
当中国神话遇上现代科幻,是怎样的一副画面?
这不,它来了:
《末日救援》。
这部影片吸引人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它的科幻设定有多硬核。
而是,它真的有“鲲”了。
对,就是你们在某大型页游看到的那种。
正所谓“鲲之大,一锅炖不下”。
可在《末日救援》中,人类却成为了巨鲲的饭后小点心。
对。
严格地说,是整个地球。
1、疾风起。
一位父亲开车带着儿子,遭遇了堵车。
但这并不是最令他糟心的事。
“就把他送你那住两天,下礼拜二我就把他接回来。”
焦急的父亲,一声声地央告着。
可这项请求,显然没有得到应允。
可儿子却在车窗外,观察到了灵异现象:
路边吃面的顾客碗中的面条,直直地向天空中飞去。
接着就是包子等各种食物。
孙悟空的玩偶,也在车中飘了起来。
可当人们的惊诧情绪还没有得到彻底发酵,就看见天地变色。
天空中,一只巨大的怪物慢慢显出了“真容”:
鲲。
一只真的鲲。
它正张开巨口,将地表上的一切物体,吞噬进接近无穷大的体腔之内。
这一瞬间,想起了庄子《逍遥游》里的名句: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你以为这就够恐怖了吗?
不。
鲲不仅大,而且生育能力极强,在进食的同时,还能产下无数的“小鲲”。
于是有网友就感叹道:
这谁扛得住啊?
影片中称之为“鲲子”。
话说,在中文语境里,“鲲子”这个名称怎么听起来怪怪的?
就这样,人类面临着自诞生以来的最大挑战。
只得大量挖掘地下城,开始了一种新的“穴居”生活。
地表,成为了一片废墟。
也成为了“鲲子”们恣意戏耍和捕食的乐园。
2、硬核科幻还是洞百出?
无论是科幻小说,还是科幻电影,其“概念设定”,是尤为重要的。
如果起先的设定就立不住,那么这部作品就已经注定失败。
比如这部《末日救援》:
地球遭遇巨鲲和鲲子的袭击,人类只得进入地下城生活。
这个设定的关键点在于:
人类能否在短时间内消灭巨鲲?
如果不能,是因为技术落后,拿这个巨鲲没有办法?
还是说需要积聚能量,完成致命一击?
《末日救援》给出的答案,是后者。
在前期,这倒也没有什么。
看不出什么明显的洞。
可是在故事的结尾,却发现整部影片的这个大设定,就是一滩烂泥。
成都的发射炮管,经受不住能量秘钥中蕴藏的巨大能量。
在即将成功的时刻,报废了。
而男主想做最后的尝试,能量该从哪获得?
全球居民一起断电,就能让男主完成最后的一击。
其一,这颗磁力武器威力看起来并不比核弹大。
其二,其需要地球居民断电一小会,就可以完成能量收集。
可为什么要20年之久?
之前说过,一旦大设定站不住脚,一切都会变得毫无逻辑。
《末日救援》从故事框架上,很明显可以看出是《流浪地球》的模仿之作。
可是却完全去其精华,留其糟粕。
和之前的那部《重启地球》,完全是孪生兄弟。
一个小分队,一对父女,一个孤胆英雄,一段没有意义的牺牲之旅。
3、赛博朋克。
其实末世的设定,一直都是很有趣的。
因为我们总能看到一种风格:
赛博朋克。
这种背景大多描绘在未来,建立于“低端生活与高等科技结合”的基础上。
拥有先进科学技术,再以一定程度崩坏的社会结构做对比。
充满了浓浓的后现代化时代风格。
《末日救援》也展现出了这样的地下城:
人们居住在一个个集装箱里,汽车可以随意地飞上天空。
可人们却只有土豆等少量匮乏的食物,以及倒退的生活方式。
等物品成为了紧俏物资和违禁品。
地下城,也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了。
男主飞出了地下城,却不小心和小分队成为了拯救世界的最后希望。
初次的尝试失败,影片给我们充分展现了什么叫做刻板印象:
中国军人眼含热泪,要回到家乡;
日本人则深情地看着手中的照片;
俄罗斯大兵大口大口地喝着高度烈酒。
4、一部略显可惜的影片。
《末日救援》请来了四大实力派演员:
于荣光,地球联军的总指挥官;
喻恩泰,影片开头为了救下儿子的勇敢父亲;
姜超,深爱女儿的“空枭”鼻祖,帮派首领;
凌潇肃,拯救地球小分队的队长。
对于一部网大来说,这样的演员配置,早已超过了预期。
可也仅仅如此了。
每个人似乎都被“安错”了位置。
于荣光又是站在原地不动地演完了一部电影,喻恩泰三分钟打完酱油下场。
姜超和颜悦色,作为帮派首领凶狠程度甚至还不如王胖子。
至于凌潇肃,他倒是可以去争取一下盗墓题材里的胖子角色了。
也不怪评论区的一片批评之声:
毕竟所有人都是奔着科幻片和演员们来的。
可到最后,他们还是被一部催泪情感电影,彻底打发掉了90分钟的宝贵时光。
谁的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