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消息似乎“动静不大”。
也许是央视故意保持“沉默”,以期在除夕夜“一鸣惊人”,“在沉默中爆发”。
但无论如何,作为去“流量化”的首年,央视也确实有点难。
而且,网络上更有今年完全启用流量明星的“建议”。
原因是,央视流失观众群最严重的就是当下的年轻人。
那么,这样的建议可行吗?
答案很明显。
本来的定位就是老少皆宜
作为全国人民在农历除夕夜共同享用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年夜饭,在近年来,虽然它的仪式感呈越来越凸显的地位,它的“标签”意义也愈发明显,但与之相反的是,它的收视率与受关注度却屡创新低。
不少人甚至发出了“”还要不要办的疑问。
每年临近年关,估计“”难题也会令央视策划人和节目制作部门大感头疼。
其实,时间在前行中,人们的观念、想法、心态都会随之改变。
但大的审美趋向却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而渗透于每个人的血液之中。
虽然是一年一次,但当成为央视的一项“常规操作”,显然已经不大可能再有新的突破。
在基本的形式固定、节目种类固定的前提下,最大的变化无非就是参与的演职人员的变化,最大的创新也无非就是某个小品或者相声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作为全世界同时收看人数最多的电视节目,的最大特点、亮点就是“全民观看”。
中国农历新年在全中国人民心里升腾出的喜悦感,通过一档老少皆宜的综合性晚会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显然不是一档普通的大型综艺秀,显然不单单只为年轻人服务。
它可以为挽救收视率而对节目做出调整,甚至对个别节目做出牺牲,但它不会也没有必要迎合任何一个群体。
那样,就失去了“”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所在。
流量明星的局限所在
作为一档中国最大规模的晚会,显然不同于新年夜的跨年演唱会。
即使全国人民无论老少都能够接受所谓的“流量明星”,问题却在于,他们能够全方位承担得起的演出重任吗?
需要年轻人的“我型我秀”,但更需要年轻人的我行我秀。
节目,必须有曲苑杂坛,即使是歌唱节目,似乎也不应该仅仅只有流行歌曲。
即使是流行歌曲,也最好要透着点喜庆与年味。
不是超大规模的“同一首歌”,但除了歌舞节目外,他们也似乎只能在小品节目中一脸。
那么,还要不要戏曲、相声、杂技、魔术等等表演形式了呢?
是一场老百姓共同参与的联欢晚会,而不是独属于年轻人与流量明星的“他们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