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国际影业:题材电影的与时俱进
2013年以来,随着中国电影新导演、新力量群体的涌现以及电影产业结构的日益优化与艺术电影创作机制的不断完善,题材的电影领域出现了一大批艺术片佳作,不仅在各文化的表达上更有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在创作过程中使用语言、观照现实生活、进行商业尝试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突破。
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例如《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米花之味》《寻鹿香巴拉》等。
如今在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语境下,题材电影与商业电影竞争的市场份额始终较小,并且往往被认定为“艺术电影”。但是作为2017年最具影响力的国产电影之一的《冈仁波齐》以近乎“纪录片”的影像形式呈现本土视角下藏地文化和精神气质,从内容与形式上构建了个人化的表意风格,为题材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题材电影主题随时代共进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十七年间,题材电影的创作出品达47部,涉及18个。这一时期的题材电影还着眼于新中国建设的需要,紧扣时代主题,表现在党的支持下同胞齐心协力建设新中国的繁荣景象。
例如电影《农奴》中通过西藏农奴强巴世代为奴悲惨命运的终结,歌颂解放军入藏后推翻封建农奴制度的光辉历史。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题材电影迎来了新的创作,有了更深远的发展,出现了《红河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一大批影片,并且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样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的众多观众。
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国家加大了对电影的扶持力度,题材电影的创作重心转移到了展现同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变迁。
如以“精准扶贫”叙事背景的《十八洞村》;展现时代变迁中现代与传统交替的《远去的牧歌》以及《天上草原》等影片,都以不同视角刻画了面对现代社会快速转型时的复杂心理,以细腻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表达了对精神与信仰的坚守。
现如今题材电影在对主旋律精神的承接之外,也逐渐探索出极具风格化的美学表达新方式,大量优秀的独立电影人开始在国内外影坛展锋芒,母语电影已然成为题材电影的主流。
2、在继承传统中大胆突破探寻市场新路径
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碰撞。而描画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下的个体生存状态与身份焦虑,以及现代化、全球化对于传统情感与历史文化的冲击,也成为近年来诸多艺术电影非常醒目的创作主题。
例如,李睿珺执导的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便在一次寻根之旅中表达了对日渐逝去的乡村、地方性、历史传统的不懈寻找。
现如今在中国电影的文化语境中,电影往往带有不可避免的他者视角。而随着现代化、全球化、互联网多重语境的交织渗透与大众消费文化的盛行,电影便普遍采用一种内视角,让影像中的人物从以往被观看的客体转变为拥有自我意识的主体。
例如,松太加执导的《河》便以一条河为中心意象,讲述了普通藏族群众家庭祖孙三代的情感纠葛。导演松太加在这部影片中将普通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书写得自然流畅,也将他们木讷寡言的性格与含蓄克制的情感关系描画得细致入微。
同时,一些题材电影不断在尝试走商业化路线。张杨执导的《冈仁波齐》以简单的信仰之行就拿下了破亿的票房收入,而影片的制片成本仅有120万。
尽管想要复制《冈仁波齐》的票房收入可能并不现实,但它打开了观众的视野、拓展了观众结构,仅这一点就能让未来电影的创作有着更为有利的外在条件。
现在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题材电影必定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中国电影的一面镜子,映出人民群众的新生活、新面貌,在传递各文化风俗的同时,增强各的文化认同感,履行构建中华共同体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