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国综,极具争议——
《导演请指教》。
是一档导演竞技类真人秀。
海报上写着「年度导演扶持计划」。
这对电影界来说,是件大好事。
但一看阵容,就觉得不对劲了。
有以烂片出名的毕志飞、包贝尔,还有跨界做导演的梁龙、蔡康永、韩雪…
节目邀请的16位导演里,一半以上是不需要「扶持」的。
不出意料,阵容公布之初就引来了巨大争议。
第一期上线后,更是直接炸锅。
无论是被置于舆论风暴中心的毕志飞。
还是专业评审和观众,都矛盾重重,剑拔张。
点击播放 GIF 0.0M
李诚儒怼参赛导演,郝蕾怼专业评审。
点击播放 GIF 0.0M
甚至还有现场观众怼影评人。
点击播放 GIF 0.0M
从嘉宾到观众,都味十足。
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有故意博眼球、炒话题之嫌。
鱼叔一开始看时,也深以为然。
第一期确实存在诸多炒作之嫌,以来打开节目的声量。
不过,周五刚播的第二期,却又让我对节目有了改观。
怎么回事?
今天就来聊聊它。
第二期在一片质疑声中上线。
但意料之外的是,这一期反而味不再。
有一部作品,甚至得到了专业评审和普通观众的一致好评。
专业上座率98%,大众上座率92%。
开局以来最佳成绩。
网络上也是好评不断,赞誉有加。
这支参赛短片,出自导演曾赠之手。
曾赠是谁?
可能你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实实在在的新锐导演。
豆瓣影人页的简介只有四个字:「还在发芽。」
虽然只拍过一部长片和几部短片。
但已经入围过鹿特丹国际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这样的重磅级节展。
收获最多的评价就是两个:惊艳。
这两个字同样可以用来形容她在节目中的表现。
节目第一阶段的命题,是以经典IP为蓝本,重新创作。
而曾赠选择了《大话西游》。
这个选择可以说是相当大胆。
毕竟,这可是百万影迷打出9.2的大众经典。
拍好了是惊喜,拍不好就是「碰瓷」。
和毕志飞依葫芦画瓢地翻拍《小城之春》不同。
曾赠用一个全新的故事,诠释她对《大话西游》爱情主题的理解。
这部短片的名字,就叫做《爱情》。
故事发生在《大话西游》的取景地。
满眼尽是黄沙、戈壁。
以及,慕名而来自拍打卡的「紫霞仙子」们。
点击播放 GIF 0.0M
张晚意饰演的男主,和聋哑人父亲经营着一家小商铺。
主营游客拍照、戏服租赁。
一个夜晚,他照例到取景地回收戏服。
但这次遇到了一位不同寻常的「紫霞仙子」——
张雪迎饰演的失恋女孩。
点击播放 GIF 0.0M
她独自倚着残缺的城墙,默默掉泪。
之所以来这里,是因为《大话西游》是她和前任看的第一部电影。
《大话西游》见证了她的爱情从开始到散场。
也将新的缘分带到她面前。
当晚,她就出现在了男孩的梦中。
点击播放 GIF 0.0M
一种好奇和怜惜交织的感情,令他对这个女孩深深着迷。
可惜,他们一个常驻沙漠,一个只是过客。
这个故事似乎会像紫霞和至尊宝一样,以缺憾收场。
点击播放 GIF 0.0M
但短片结尾,给出了惊喜的转折。
向来腼腆的男孩,竟然换装追回女孩。
点击播放 GIF 0.0M
虽然脚下只有黄沙,没有七彩祥云。
但此刻的他,就是为了女孩而来的至尊宝。
「晚上我们看电影吧!」
随着《大话西游》放映,《一生所爱》响起。
一段新的爱情也在现实里上演。
点击播放 GIF 0.0M
不得不说,选择一部如此经典的影片来改编,是很有挑战性的。
一旦处理不当,极易沦为消费情怀之作。
但这仅仅13分钟的短片,完成度极高。
表演、剧本、摄影等各个方面都已有成熟的电影质感。
尤其令人惊喜的是。
导演对《大话西游》不只有流于表面的致敬。
而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反思。
被问到对《大话西游》的理解时,她是这样说的:
七八岁的时候看,觉得它是志怪的作品;后来,代入紫霞的视角看到爱情;最后,爱情变成了梦想的表征。
因而,短片所致敬的是《大话西游》中的爱情主题。
有对爱的痴念。
女孩为了挽留一段感情,会大晚上穿着紫霞仙子的戏服滞留景区。
男孩为了争取自己的爱情,扮成至尊宝在沙漠里大声喊叫。
爱就是会使人会做很多傻事,但这样的爱并不可笑。
还有爱而不得的遗憾。
紫霞和至尊宝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但在短片里,曾赠弥补了电影的遗憾。
给了一个男女主及时醒悟、把握当下的结尾。
导演还借由爱情,灌注了自己对电影的赤子之心。
片中有一个很值得玩味的设定:
女主和前男友一起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大话西游》。
而男主靠租赁《大话西游》同款服饰赚钱。
这也是对现实的隐喻。
电影,对有的人来说是真情,对有的人来说是生意。
正如对同一部作品,商业片导演王晶和文艺片导演曾赠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王晶认为,这部短片很会取悦观众。
而曾赠当场就反驳:「我不是在取悦观众,这就是我真挚地想要看到的结尾。」
对很多和曾赠一样的新导演来说,电影是她们尽全力守护的梦想。
也正因如此,短片还带着一层电影与现实的互文关系。
男主是一个影迷。
他在沙子地上摆起了天电影院,一遍又一遍地用简陋的投影看着《大话西游》。
而正是这部电影,塑造了他对爱情的理解。
当他想要挽留女主时,没有直接言语。
而是扮做至尊宝,让电影替他说出一切。
这个情感浓度极高的故事,还没有放映完,就收获了所有观众的掌声。
这也是节目里的头一回。
制片人和专业评审们更是赞不绝口。
《你好,李焕英》制片人陈祉希被感动到泪流满面,表示想看到曾赠的大银幕作品。
吴中天导演高度评价:这是我目前看到最有电影感的电影。
连毒舌评委李诚儒也罕见地一通夸:
「这部片子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一部片子。」
从第一期的剑拔张,到第二期的共同喝彩。
这部综艺开始浮现出了它的价值所在。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窥见最真实的电影行业。
还有,它能让普通观众有机会了解一部电影诞生的全过程。
从一开始的剧本创作,到选角。
再到拍摄过程。
直到最后试映,接受专业人员和大众的检验。
我们可以见微知著,看到当下中国电影行业的一些问题。
比如,剧本缺乏创新。
就像德格娜导演对《黑骏马》的改编,作品平实有力。
但正如专业评审所说,真正打动我们的依然是谢飞导演原作里的感情。
我们看不到新的导演个人生命体验的痕迹。
还有,选角问题。
有名气的导演挑选演员,没名气的导演只能被演员选。
曾赠的短片,开拍时就没有男演员愿意接。
后来在节目组的帮助下,临时找来张晚意,才能顺利开拍。
每个人都想得到更好的机会,这本无可厚非。
但从整个电影市场来看,这会只会让双方的发展空间都越来越有限。
曾赠拍摄的成功,也证明了只有给彼此更多机会,才能给电影更多可能。
再看拍摄问题。
作为一档竞技类节目,拍摄周期只给出两天。
这增加了紧张感和不确定性。
就像导演王暘的短片《读心》,自称是周期所限,保守起见,牺牲了作品技术上的进一步开拓。
结果,把影片拍出了短视频的廉价质感。
反观《爱情》这个片子,同样的周期,拍摄中问题不断。
一开始找不到合适的沙漠场地。
好不容易找到后,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
更惨的是,拍摄时监控没有信号,收音出现问题,群演也开始闹情绪。
而且曾赠父亲的病情也让她始终牵肠挂肚。
然而,最后的成果依然令人满意。
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证实了,客观因素会影响电影创作,但从来不是决定性因素。
优秀的导演依然可以克服万难,呈现出优秀的作品。
而这档节目最突出的环节,自然是试映后现场的反馈。
一部电影,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有专业的分析,也有最直观的好恶。
虽然看起来像是一场大战。
但其实不就是把平时电影上映后网上七嘴八舌的声音搬到了荧幕上吗?
它不过放大了某些声音,让问题变得更为尖锐。
比如第二期就一个经典话题起了争执:
一部电影是否需要让观众看懂。
代表便是吴镇宇导演的《记》。
点击播放 GIF 0.0M
这部短片以强烈风格化的影像,颠覆了原作《想见你》的偶像剧风格。
映后许多观众都举手表示,没看懂。
这直接影响到了短片最终的大众评分。
可是,观众看不懂是否等于影片是失败的?
文艺片制片人方励认为,电影不需要让观众看懂。
因为电影是一种意境,导演只需要把想表达的东西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就足矣。
而商业片制片人陈祉希不同意。
她觉得一部电影如果让观众看不懂,那就是在浪费观众的时间金钱。
其实,每个人的观点都有道理。
说到底,讨论的是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对立统一。
就像王晶所说:商业片和文艺片其实并不冲突。
普通观众对故事的接受度,决定了电影的市场前景。
而专业评审对影片的评价,体现了电影的艺术价值。
不同圈层的观众反馈,能够帮助导演更准确地把握电影的呈现效果。
如何在不牺牲市场的前提下,坚持个人的艺术追求,这才是节目抛给每个导演的关键问题。
归根结底。
人们想看到的从来并不是商业片或者艺术片,而仅仅只是好的作品。
正如郝蕾所说,「对于真正的好电影,我们的感动和认知是一致的。」
而对于观众来说,这样的讨论也有启发性。
我们是不是可以给新锐导演、给文艺片更多的包容?
同时也拓宽我们自己的观影眼界。
除了看故事之外,也试着去琢磨导演的影像表达,兴许能够感受到更多趣味。
最后,对行业来说。
整个节目就如同一个微缩的中国电影圈。
电影制作环节的问题、市场的反馈、专业人士的评估。
都能第一时间得到呈现和互通。
做到了真实、直观。
在市场浮躁的当下,创造了一个理性讨论、直面问题的空间,这无疑是有意义的。
很欣慰能看到,这档综艺并没有继续在争议中彻底沦为笑谈。
而是又给人新的惊喜和启发。
也让观众看清,我们真正期待的电影应该是什么模样。
这无疑会激励更多怀抱电影梦的新人导演。
也因而能让观众对中国电影仍旧怀抱希望。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