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上映以来,口碑两极分化。
有人感受到了主创七年磨一剑的匠心情怀。
有人则认为电影消费了梅艳芳粉丝的感情。
传奇已逝。这部有争议的作品又平添新的话题。
那么,《梅艳芳》究竟算得上一部情怀之作吗?
众口难调的传记电影
《梅艳芳》采取了传记电影常用的编年体叙事。
电影以她身着一袭婚纱的告别演出为始,并以此为终。
中间顺序展开了她的一生:
从她不幸的卖唱童年,到初入演艺圈的惊鸿一瞥。
从她坎坷的情路,再到掌掴事件后,事业遭遇的挫败。
以及非典时期,宫颈癌的她,发起“1∶99抗非典演唱会”,筹集善款。
最后,在病痛中,梅姑着一袭白纱,嫁给了舞台,嫁给了观众。
点击播放 GIF 0.0M
许多观众对《梅艳芳》流水账式的叙事感到不满。
对于梅姑传奇的一生来说,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时间太短。
但就观众的观影体验来讲,《梅艳芳》叙事又稍显冗长。
这与传记电影的特点不无关系。
传记电影甚至称不上一个类型,许多学者认为它只是一个类别。
因为,传记电影本身并不具备稳定的类型元素和叙事模式。[1]
没有类型可依靠,《梅艳芳》在形式上也无意出新。
那么,电影唯一可倚重的便是内容上的质感。
《梅艳芳》确实也在用力营造这份质感。
点击播放 GIF 0.0M
制片人江志强要还原1960年代的香港。
无疑,每一帧画面都很烧钱。
电影在声音上的花费同样不惜成本。
影片开头使用披头士的《Please Mr. Postman》片段。
不到1分钟,花了100万。
点击播放 GIF 0.0M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光“听”就很过瘾的电影。
《相思河畔》《女人花》《夕阳之歌》......
梅姑的经典曲目一首接一首。
音乐串联起她的一生,这就像一部梅艳芳版的《醉乡民谣》。
但即使如此,《梅艳芳》也难令所有观众满意。
因为,对于传记电影来说,观众心中对传主形象都有一个秘密的“象”。
电影能否还原观众心中之象,是影片成败的关键。
尤其当传主是梅艳芳时,再神级的还原,恐怕也难追上粉丝心中的滤镜。
这便是《梅艳芳》的尴尬之处。
一旦银幕之象与心中之象违和时,观众便开始了他们的质疑。
丑化与美化
观众的质疑分两个方向。
首先是电影对渣男近藤的美化。
影片中,梅艳芳在东京音乐节上,邂逅了日本歌手近藤真彦。
两人一见钟情,有过许多甜蜜时刻。
但艺人相爱并不容易,两人背后的经纪公司大加阻拦。
片中,梅姑选择勇敢追爱。
但最终这段情,仍因为近藤社长的干预而终止。
电影把这段情史拍得非常小清新。
近藤对梅姑体贴入微,即使最后放弃,那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但现实中,近藤却是因为与前女友藕断丝连,才与梅姑情断。
甚至,在女友中森明菜自杀未遂后,他还对其大加污蔑。
对于这样的渣男,电影为何要洗白呢?
君以为,主创所谓的“美化”处理,有多方考虑。
首先,这部电影不同于西方传记电影。
后者的一大特色便是“深挖人物的复杂性,不回避性格的矛盾、缺陷;
甚至暴人性的弱点、阴暗,也不怕引起争议;
不惮于揭示非主流的价值观和个人化的意识形态,拒绝对人物做简化的、单向度的描写与评价。”
但《梅艳芳》最大的主题特色,如江志强所说,是“爱”。
影片就连在拍梅姑惨淡的童年时,色调都很明亮。
因为,爱最大。
在处理梅姑与近藤的情史时,电影确实不客观。
但是,电影确实是从梅姑的生命体验出发的。
主持人许戈辉曾问梅艳芳:哪一段情,分开会后悔。
梅姑沉思后谈及了与近藤的这一段,她说:
“因为那个时候我跟对方都是一样,大家都是纯真的感情,纯真的爱。
每天晚上通电话两个小时,不停在讲。
你回家去等他的电话的时候,心跳的那种感觉很激动,现在不会有了。”
点击播放 GIF 0.0M
《梅艳芳》不是在美化近藤,而是在带领观众走进梅姑当时的主观心境。
以梅姑彼时的恋爱心境观近藤,“美化”不可避免。
点击播放 GIF 0.0M
其次,观众还质疑电影对张国荣的“丑化”。
如果说,选择高出梅姑11cm的王丹妮出演梅艳芳,是选择了“神似”而非“形似”。
那么,电影中扮演张国荣的刘俊谦,则在神与形上皆欠火候。
但是,观众对选角的议论,主要也集中在梅姑与张国荣两人身上。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传记电影固有的难处。
毕竟,当世之人,还有谁能演出哥哥风采的万分之一呢?
所以,对张国荣的选角,我们放低期待,也许就是最好的期待。
一部充满善意的电影
《梅艳芳》既面临质疑,也收获了观众真诚的眼泪。
尤其是电影采用了真实影像与搬演交织的手法。
点击播放 GIF 0.0M
观众的热泪,很可能是因为看到往日影像而流。
于是,我们难免发问:
为何不将《梅艳芳》拍成一部纪录片呢?
这样既能绕过传记电影的难言之隐,又能打动观众。
其实,我们不要忘了这部电影的幕后老人,江志强老板。
可以说,电影《梅艳芳》是江老板写给梅艳芳的一封私人信件。
年轻时受过梅姑帮助,后又与梅姑错失合作机会的江老板,欠前者一部电影。
所以,《梅艳芳》可以看作是一部“私电影”。
但凡是电影,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大众属性。
于是,江老板这封私信的邮寄地址,通往的又是每个观众的心中。
真实与虚构交织,“美化”与“丑化”并存。
最终,《梅艳芳》在文本上呈现出复杂的纠缠。
但这大抵也源于主创的善意。
电影牵涉太多当事人,许多处于风波中心的人仍然健在。
要在虚构与非虚构间找到平衡,实属不易。
最好的电影版《梅艳芳》,其实应该梅姑自己做导演、做编剧。
当然我们看不到了。
所以目前这部电影,也是我们能看到的最好的一版《梅艳芳》。
参考资料:[1] 传记电影的人物形象建构,侯军 胡慧
全文完,如果觉得不错,顺手点个在看和转发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