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谁是凶手》的推文里,我提了一嘴剧组乱搞物料。
看后台留言,对这种问题感兴趣的人还挺多,我今天来填个坑好了。
首先,还是简单给大家复盘一下当时的情况。
在《谁是凶手》剧集里,有一段是小黑板前复盘海舟案遇害者信息。
结果,有列文虎克发现,里面用到了宋茜、于和伟、王丽坤三人的照片。
这里我得着重强调一下:
小黑板上的内容,是“受害者信息”。
也就是说,剧组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拿几位的照片扮了“死鬼”。
对了,用的还是于和伟跟王丽坤的八卦绯闻照,开锤影帝了属于是。
事情虽然不大,但对当事人来说,确实挺膈应的。
在这也顺便普及个冷知识:演员如果要扮演死人、子孙、丑角之类的角色,一般会多给一份钱。
万一演遗照,还得单给红包或者放红鞭冲喜。
单给的这份钱,相当于装孙子、挨骂、沾晦气的精神损失费。
此次《谁是凶手》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就“弄死”几位,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即便抛开迷信的说法,至少也可以证明一点:
剧方制作道具的时候,确实太凑合事儿了。
不过,像《谁是凶手》这样乱放照片的,倒也不算孤例。
比如港剧《蚀日风暴》,就因为把赵本山的照片当遗照用,被各路网友喷了个痛快。
*可能铁岭的影响力到不了香港吧
此外,还有《假日暖洋洋》里,有网友指出自己父母的结婚照,被剧组当了道具。
好巧不巧,那张照片又是剧中主角“英年早逝的父母”。
既然这种道具翻车的情况不少,那我干脆跟大家好好聊聊,道具这档子事。
说起来,如果按直觉,道具最基本的要求当然就是“真”。
但考虑到有《犬王》这种道德鬼才,我决定降低一格标准,基本要求应该是“贴合”跟“严谨”。
都说讲究“沉浸式观影”,道具能尽量贴合主旨,这肯定是大众的基本需求。
以道具翻车重灾区的近代战争片为例,武器和服装紧贴时代就属于刚需了。
什么1912年灭亡的大清,装备1944年才进入中国的布伦轻机;
新四军用上了1947年定型的AK47……不对,是1956年定型的国产56冲。
这种假到离谱穿越行为,唯一能论证的就是道具师大脑含水量过高。
武器之外,服装的问题也一样。
发胶能的《雷霆蘸酱》,咱就不拿出来了。
很多描写解放战争的片子里,国军军官一水儿的西服小翻领,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我查过相关资料,1946年开始,国军军官虽然陆续换装了美式军服,但款式清一色的立领。
国军第一次换装翻领,要等到1959年之后。
*论服装,还是咱团长的正规
当然,战争片之所有会成为道具翻车重灾区,可能在于观众能参考的资料太多,但横店的军火库存货太少。
一部分挨喷的作品,多少是因为客观条件受限。
对于年代更久远的古装剧,和更现代的都市剧来说,对于道具“贴”的需求其实更高。
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例如《长安十二时辰》和《大秦帝国》第2、3部。
这些作品的道具组,都有根据史书做过考证、又花大价钱定制道具。
这时候,再加上演技和剧本加持,看起来就非常带感。
反例呢,我就举和《大秦帝国》2、3发生在同一历史时段的《芈月传》好了。
哦,别问我为什么不讲古偶,问就是它们烂到不配。
当年追剧的时候,我是奔着《甄嬛传》原班人马去的。
但一看到那些花里胡哨的服化道,就让我第一时间产生了弃坑的冲动。
当然,后续剧情也确实“对得起”道具组的造作,让我光速弃坑了。
至于现代剧里道具、布景的选取,雷点就更多了。
先说点大家比较熟悉的,现在不少土偶职场剧,为了迎合……啊,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迎合什么观众。
反正,他们都特别喜欢塑造初入职场、要钱没有、要命不给的菜鸟打工人。
按理说,初入职场又客居他乡,日子应该都不会好过吧。
不介,他们个个身穿名牌、起居豪宅、奢侈品摆满桌台、857说来就来。
你看这种道具设计,就属于假的离谱。
毕竟,当真正经历过无依无靠的观众,看到别人开局就送大house的桥段,别说共情了,不骂街就算是有文化修养。
对于像我这种喜欢挑刺的观众,其他的已经不重要了,先贴个“悬浮”标签应该不为过吧。
当然,以上举得这些例子,可能会有小伙伴说我是“结果导向”、是“本末倒置”。
把本子好、演技好,或者本子烂、演技烂全部归功给道具。
那我再举个更有意思的例子:
像我前几天聊过的《家有儿女》,作为童年回忆,一直是我心目中情景喜剧的T0级别。
但是,自从我无意之中了解到“家学”,开始注意到刘星家的帝都四室两厅、阿迪耐克、一顿饭吃六个菜、一支网球拍上千块之后……
怎么说呢,我的内心产生了一些变化。
我依旧认为,《家有儿女》就是T0级。
其演技、台本、节奏都可以拿来当国产喜剧的标杆。
但实话实说,那些表现“没钱”和“简朴”的桥段,我着实有点没眼看了。
毕竟,那套在15年前就价值差不多70w的房子,实在让我出戏。
相比之下,我觉得同期上映的另一部冷门情景喜剧《成长别烦脑》,在道具场景布置这块,虽然比前者简陋,却更贴合现实一点。
例子先举这么多,来简单做个总结。
老话说“始于颜值,陷于才华”。
如果你不是片里某个演职人员的死忠,在剧情没展开之前,道具就是一部片子的“颜值”。
或者说,道具就是一部影视剧的“皮相”。
很多时候,只看道具和场面,就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去分析一部片子的道具,完全可以看出作品的质感。
像我上面提到的几个“一眼假”,这种就属于乱来。
拍片子给个贼寒酸,或者贼浮夸的服化道,不客气的说,除非做喜剧和纯架空,否则烂片概率极高。
毕竟,道具都凑合事儿,在剧情逻辑这块能考究到哪去,本身就挺存疑的。
同理,如果能在道具、场面玩了命的考究,或者玩了命的下猛料,拍出精品的概率也会更高。
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看,也比较符合大众的直觉嘛。
愿意在服化道下一番苦功,至少说明剧方能吃透剧本,也比较舍得花钱。
退一万步说,只要下料够足,大家起码可以夸一句“场面值回票价”。
这个,咱们就可以参考近几年的各种好莱坞。
例如我以前写过的《速9》,就同时具备了前文提到的“浮夸”和“寒酸”。
开着小破车飞出外太空,这已经不是道具场面是否贴合剧情,完全是在摩擦大众的智商。
假如它能简简单单来点飞车爆炸+撒币,我大概只会说它“俗”,不会骂它“烂”。
真这么拍,那就叫“自带推背感,这波不亏”,甚至忍不住想来一句“爷青回”。
可惜它拍了坨shit,属于日常道具比较凑合,关键道具相当凑合,最后剧情极其扯淡的典范。
说到底,还是得回归本文的观点。
即“道具,应该贴合剧情,还要严谨”。
像开篇谈到的“遗像”问题,就是经典的不严谨。
找工作人员拍几张就能解决的东西,剧组却选择了糊弄事儿。
这一糊弄,本来无关紧要东西,就成了大雷,搞不好要炸死自己。
而对于更多创作者来说,写本子和选演员之外,怎么做好道具和场面,也该是堂必修课。
即便节奏飞快的作品,剧情也要讲起承转合,要花点时间才能展开。
但道具和场面这种东西,观众一眼就能看到。
片方真在道具这块不讲究,那只能说是别怪观众不将就了。
得,今天先聊到这吧。
话说最近好片都让我盘了个八八,着实有点库存告急。
大家有啥想看的片子,或者什么想聊的影视话题,不妨发评论区顺便点个在看,咱们到时候挨个聊。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阿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