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为何一败涂地?反腐题材剧想要突围,没那么简单的

位置 : 首页 >> 明星新闻 / 分类: 明星娱乐八卦 / 地区: 内地 / 明星: 满江 / 发布:2022-07-12
13 人气

《突围》为何一败涂地?反腐题材剧想要突围,没那么简单的

目前,据某眼的电视剧收视热度数据显示,已经收官的热播剧《突围》仍占据着榜首的位置。这部剧播出前就被网友寄予厚望,被冠以第二部《人民的名义》,再加上几位实力派演员的加盟,可以说是未播先火。

从网络数据看,似乎这部剧也不负众望,在一段时间内占据了收视热度的冠军。但热度高并不能代表质量高,要获得观众的良好口碑,需要过硬的作品才行。网友对本剧的评价有好有坏,但好评主要集中在对几位演员演技的认可,而对于剧情和人物以及制作本身,网友们更多的还是吐槽。

这部剧之所以会受到大家关注,并且寄予厚望,那就是它的题材类型。不得不承认,反腐类型的作品是很难创作的,浅尝辄止就没如同嚼蜡般无味,深入骨髓又难以过审。就好比我们很难在网络上看到特别犀利的文章一样,并不是作者的文笔达不到,而是难闯过重重审核机制。

《突围》这部剧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给人的感觉就是空话套话大道理一堆,很多台词都是会场上的表态发言,所以接不到地气,让人觉得是听政治老师讲课,自然达不到优秀文艺作品的要求。这或许就是由于题材敏感导致的。

说实在的,这部剧给人的感觉就是弃之可惜,食之又无味。

当然,抛开这些先天不利因素,剧本创作上有很大问题,这才是真正硬伤。剧情简单粗制,无关剧情占据大量时长,人物形象塑造不鲜明,甚至人物的人设设定前后矛盾,不妨我们来品一品。

一、为什么说剧情粗制滥造

剧名为何叫《突围》?在战斗中,深陷敌人的包围与绞杀,在危急关头需要杀出一条血路,这不仅需要有敢打头阵的敢死队员,找准突破方向,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也需要有上级和友邻的支援,方可突围成功。

剧本的大背景也是如此设定,中福集团诞生于战火年代,当年在白色恐怖之中成功突围,如今面临市场经济大潮,同样需要领导者从经营战略思维与经济利益诱惑双方面实现突围,方可使人民的财产实现保值增值,改善民生。

作为反,侧重点可以放在如何实现防腐反贪上的突围,但本剧做到了吗?

请问,全剧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吗?说是齐本安临危受命,那“危”在哪里?只不过是正常的人事任命,而且他也不是被派去解决问题的。甚至,这里与剧情还有些不符。因为,全剧就是说林满江一个人说了算,特别是人事任命方面,他想用谁就用谁,用人的唯一标准就是对他忠诚。

而齐本安是最不服管的一个干部(按照剧中的设定),师兄弟俩“斗争”了一辈子,剧中也表明林满江并不想安排他到京州做董事长,而是党组会的决定。

这就非常不符合逻辑,后面的剧情大家看到了,说拿下就拿下,林满江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党组会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可偏偏在这件事情上,党组却非常坚决地任命了齐本安。(当然,这是剧情需要,姑且可以原谅)

问题是接下来的剧情发展,林满江被设定为一个极其贪婪的人,全剧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事实,从头至尾就一件事,那就是当年高价收购了两个矿,最后又要低价卖出去。而除了做派比较霸道以外,仿佛好像没什么大问题。

最令人不满的是,一切剧情全靠旁白推进。在查处林满江违纪事实中,没有任何的斗智斗勇,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案例,只是张继英和上级领导碰头,然后来一句“事实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还要严重”。

到底怎么严重,倒是拿出事实来呀。全部的剧情全是通过各种对话来完成的。而且在搜集证据方面更是轻而易举,林满江的作案手段只是每年将违规记录派人取走,而被石红杏记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案件破获就是靠最后翻阅笔记本。

而林满江试图销毁证据的手段,也是派两个“傻子”皮丹和陆建设去老牛家里要回笔记本。你想想,这样的剧情能拍出什么优秀作品吗?

最让人看不懂的,就是剧中的神秘关键人物“深喉”,以为是个最后起重大作用的人,结果最后被秦岚来了一句“别再打电话,王副总”。真是非常的滑稽,不知道安排这个角色的意义何在?

因此,全剧根本没有表现出事态的复杂性,只有林满江一个贪腐分子,也没有什么腐败链条,也没有太高明的手段,只是张继英副书记比较有原则,齐本安比较有正气,两个人一心想扳倒林满江。观众想看到的剧情始终没有,故事整体软绵绵的。

二、为什么剪辑会杂乱无章?

在观剧当中,总是有网友吐槽剪辑得太乱,而且还要让剪辑师下岗。试想一下,这么一部大制作,大钱都花了,会舍不得花钱,请一个自媒体短视频剪辑师来剪片吗?我想,肯定是专业剪辑师吧。

但实际当中,剧情确实被剪得稀碎,原因到底在哪里?

我们知道,剪辑中,为了让剧情保持连贯,防止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导演恨不得在拍摄时能够一镜到底,即使做不到一镜到底,在剪辑时也会尽量运用一些技巧,让观众感觉到画面过度得没有痕迹。

可是,大多数影视剧没法一镜到底,因为剧情不是能在一个场景下完成的,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和情节需要交待。但是在剪辑时,通过场景切换可以使故事更有观赏性,因为不同的场景是有关联的,并且可以巧妙地制造出悬念。

而在这部剧中,为何镜头的切换会让观众很不舒服呢?难道不能一个场景完整再放另一个场景吗?当然不能。因为这部剧的支线太多了,既有战争年代的历史,又有现在的镜头,既有中福集团总部的,也有京州分公司的,而且还有地方政府的、杏园三兄弟的、天使公司的、报社的,等等。总之,就是这部剧的线太多,一条线一条线的演,那剧情连接更困难,恐怕好几集都衔接不上。

难道说镜头频繁切换就一定会觉得乱吗?当然不是。但如果几个关联度不高的镜头放在一起切换,那就会很乱,让人们感觉这根本不是同一部剧。

一部剧肯定会有一条主线和若干支线,但支线必须是为主线服务的,经典的作品大家会觉得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镜头看似不是主线,但去掉就是不行。

我们再再看这些乱七八糟的线,表面上看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却又是各发展各的,与主线完全割裂开来。

比如地方政府的一条线,表面上看,是用棚户区改造来和中福联系起来的,但二者却各演各的,这边演企业反腐,那边演政府领导间的矛盾。其他几条线也都是这样,什么的,陷害秦小冲的,开始看与中福集团多少有点联系,到后来都是各演各的,都没有围绕主线来展开。

所以,这么一组画面切来切去,毫无关系,就和看情景剧似的,每一集一个故事,问题是一个故事没讲完,又换另一个故事来讲,这看着能不乱吗?

三、人物塑造为何是失败的?

一部好的作品,全靠鲜活的人物形象来支撑。我们再来看看《突围》中塑造的群像,有没有一个是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能得到认可的也就是演员的演技,比如黄志忠的气场,闫妮对角色的拿捏等。

但,人物塑造不仅需要好的演员,更需要好的剧本故事。我们举几个例子。

林满江

林满江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国企集团的一把手,这样的一个角色应该如何去刻画?他到底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没有任何背景的穷孩子,到底靠什么走到领导岗位的?我想,靠点小聪明是不行的,仅靠自己的师傅是全国劳模也是说不通的。

在国企中,是非常讲出身和资历的,既然能走到这一步,肯定是付出巨大牺牲的,如果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像林满江这样背景的人根本无法走上领导岗位。所以人物形象应该定位为一个有初心的人,而他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堕落的,这些都是剧本没有塑造出来的。

甚至,林满江的人物设定有些矛盾。在回忆中,他年轻时就爱耍计谋,为了得到劳模可以给师傅设套,假装拿刀子去捅人;为了有光明前途,可以抛弃石红杏,找有钱的童格华。而童格华说是有钱人家吧,看上去又不像,剧中更像是傍林满江这条大腿的,还要通过林的权威,找石红杏报票子。

所以,林满江的人物定位,年轻时就是没理想没信仰的,为了上位啥事都干得出来。但在剧中却又通过石红杏和齐本安,表达了曾经的大师兄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就让人觉得这个人物根本立不住。

至于为何走到这一步,结尾突然安排林满江得了癌症,瞒着组织,目的就是为了再升一级,将腐败原因归结为官迷思想。但在与齐本安病房对话中,又说成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思想的转变也没经过什么深刻的道理与触动,简单几句谈话就结束了,没有表现出一个腐败分子的幡然省悟。

总之,这个腐败分子是不成功的。

石红杏

石红杏是林满江的师妹,两个人曾经有一段恋情,后来林满江为了仕途抛弃了她,她一气之下找了牛俊杰结婚。

红杳不仅没出墙,还对林满江没怨恨,一心对他忠诚,把他的每句话当作圣旨,最终跳进了林满江的这条江里。

这个人物也很有意思,对于她的痴心我们就不过多去追究了。问题是,在齐本安到来之前,她一直崇拜林满江,认为他是一个廉政的清官,在齐本安和老牛提出质疑时,她还一直不相信林满江有问题。

可是后来,她又找到林满江,并将他之前的违规行为摊牌,林满江一口否认后,让她彻底绝望而跳江。石红杏一方面出于对林满江的崇拜,另一方面为了将来让自己撇清,将林满江的违规行为都记录在了笔记本上。

可见,对于林满江的所有违法行为她是清楚的,而剧中又交代她在之前是不相信林满江有问题的,如果这只用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显然是无法成立的。

所以,石红杏这个人物也是塑造失败的。

程端阳

程端阳是林满江、齐本安、石红杏的师傅,是全国劳模。剧中完全没有塑造出一个全国劳模的党员风范。

剧中对程端阳党性的刻画,只有最后在得知儿子皮丹收受了一栋别墅后,感到事态严重,非要儿子把别墅退回去。

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作为全国知名劳模的样子,疏于对三个徒弟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对儿子不管不问,就这样一个儿子,做了公司董事长,明知这是变相利用自己的劳模身份,以及林满江的照顾,却不提出任何反对意见。

甚至有些网友在观剧当中,甚至猜想,程端阳是幕后黑手。可见,这个劳模塑造得毫无党性原则,只有最后怕出事才劝儿子去自首。

其他人物也都没有塑造鲜活,比如吕德光书记,一心为群众干事,最终被撤了职,这是要表达什么导向?不作为的市长后来怎么处理的?好像对仕途并没有什么影响,这又表达什么?

齐本安作为男一号,也没有赋予灵魂,定位是非常有能力,但也没有表现出他的智和勇。

在我看来,如同战争片再也拍不出《高山下的花环》这样的佳作一样,反腐题材再超越《人民的名义》,也是很难很难的事情。这类题材作品,还是慎碰得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明星满江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