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er才爱看电影

位置 : 首页 >> 明星新闻 / 分类: 明星图片视频 / 发布:2023-11-04
10 人气

Loser才爱看电影

1.

一个观影tips:我们在国内视频网站上找电影看的时候,要记得跟电影介绍页面上的时长对比一下,因为很可能做了删减。

国内引进影视作品的时候,涉及、裸、政治立场的部分会删减,这个已经是常识。

大部分时候,我都是找资源看,但之前看《时空恋旅人》的时候,我寻思着这么一个小清新爱情片,能删啥呢,就一个放松警惕,在视频网站上看了。

看到一半,男主角在剧院偶遇了曾经暗恋过的女孩和她的女伴,他琢磨着要不要上前打个招呼,结果下一秒,他就在剧院外了。

弹幕告诉我,这一段被删了。

我就很好奇,跑去看原版,发现这段讲的是,男主角以为暗恋对象跟她的女伴是一对,涉及到,大概是怕我们知道世界上居然还有蕾丝这种群体存在,所以贴心地删了。

2.

不过朋友前两天告诉我,现在视频网站不仅会删,还会“加”内容。

《搏击俱乐部》是一个我很喜欢的电影。

主角是一个叫杰克的男人,他按照主流价值观努力地活着,主流告诉他:如果你上了学、有个好工作、负责任、拥有什么样的家具、车和衣服,你就能找到幸福。

但他没找到。

然后他遇到了泰勒,一个叛逆、残酷,拥有暴烈的行动力的痞子英雄。

第一次见面,泰勒就向杰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他要杰克痛打自己一顿,在对打中,杰克体会到了搏斗的乐趣,痛感让他感觉到自己活着。

他们于是创建了“搏击俱乐部”:一个让人们徒手搏击,宗旨在于发泄情绪的组织。

地下俱乐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地下组织,泰勒用他的个人魅力和处世哲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狂热信徒。

电影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但泰勒的演讲内容,搬来讽刺当下空洞的消费主义,仍然是拳拳到肉。

泰勒认为人们为了生存而遗忘了自己本身的才能,所以他用指着一个便利店职员的头,问这辈子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店员起先回答我不知道。

泰勒威胁他说:“那么好吧,你的母亲需要带上你的牙科病例才能辨认出你的尸体——因为我将开打烂你的脸。”

店员涕泪横流,终于颤抖着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兽医。

泰勒放了他,威胁说如果三个月后他还不能成为一名兽医,他就真的会被打死。

当然,他也让成员们到处滋事打架,到处搞破坏,砸汽车、放火……

杰克作为一个“正常人”,对这种失控感越来越紧张,毕竟他一开始只是受不了生活的重复和无意义,不是想当一个反社会呀!

当杰克知道泰勒规划让组织成员炸高楼的时候,他彻底惊了,他要去找泰勒制止这一切——但他始终找不到这个“始作俑者”,而且每到一处,他都被认为是泰勒。

到这里的时候,大概你已经猜出来了——泰勒就是他自己。

杰克和泰勒,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一个是循规蹈矩的“好人”,一个是挑衅秩序、怀疑一切、渴望冲破日常枷锁的叛逆者。

结尾处是我最喜欢的镜头,他跟女朋友一起手拉手,看不远处纽约的高楼一座座炸掉了。

那是我心目中最浪漫的场景。

3.

然而视频网站在引进的时候,把这个电影的结尾被改了——

不止删了大厦坍塌的镜头,还贴心地用字幕添了一个新结局,说这个男主报了警,警方及时赶到,阻止了炸大楼的行动。男主被送去精神病院,治好了精神分裂的毛病,整个happy ending了。

其实电影上映以来,一直有人批评它有大量的暴力场景,还对暴力进行了美化,缺乏道德观念……

说得都没错,但这些都不是电影所想要表达的东西。

它要讲的是消费社会把人也变成了商品,人成了一个罐头,被摆在货架上,不同高低的货架叫做“阶级”,摆在高一点货架的罐头,就看不起底层的罐头。你一辈子力争上游,把罐头包装搞得精美无比,但你就是个罐头。

《搏击俱乐部》确实没有回答“如何面对人生的无意义”的问题,但如果把主角惨烈的抗争用轻描淡写的几行字幕盖过,说这就是个神经病,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大家别学他啊——那就彻底违背了创作者的本意。

4.

当然,国内对影视作品的阉割不是第一次了,网友抗议、嘲讽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情况好像一年比一年更糟,最近我豁然开朗,也许是因为,在很多“正常人”眼里,那些电影都是“害人的”、“不算数的”——

正常的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是不需要电影的,loser才爱看电影。

5.

很多年里我就是一个不看电影的人。

小时候家长严格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它跟游戏、一起,被认为是我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后来我自己也不爱看电影了,因为觉得电影里的人都太惨了——警匪片里总有一个离了婚的郁郁不得志的警官;悬疑片里每个人都有见不得光的往事;一流爱情片讲的永远是错过。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电影如果停留在开头那五分钟就好了,因为那五分钟里,主角的人生还是“正常”的,还没有滑入“癫狂”。

后来一个是工作原因,我必须看大量的片子来学习讲故事;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从小一板一眼的好学生,在毕业后,因为选择了一个“非主流”的职业道路,我突然从那个“好好学习将来进很贵的写字楼好好工作嫁给很可靠的男人养两个小孩一条狗”的完美体系里,挣脱了。

也有可能是有两年我过得不太顺,被网暴、被群嘲。当我成为loser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人生不是一块无瑕的大理石,它是被打碎的玻璃,处处充满了锋利的随时会划伤人的真相。

我感觉人一辈子还是要当一次loser的,看世界的眼光会不一样很多。

6.

我有时候觉得,大部分文艺作品都是给失败者准备的。

去年第一炉香上映的时候,好多人对葛薇龙报以嗤之以鼻,情感专家说她过于贪恋情绪价值,正派人士说,这不就是卖x养男人吗?

其实葛薇龙的对立面,张爱玲也写过,是金锁记里的曹七巧。

曹七巧家里是开麻油店的,跟葛薇龙一样,都是小门小户的漂亮姑娘。

她不贪恋情绪价值,嫁给了瘫痪的二少爷,先是做妾,后来婆家为了让她死心塌地地照顾丈夫,就给她提拔成了正妻。

跟“放浪形骸”的葛薇龙不一样,曹七巧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欲,但她到底是一个正值青春的人,所以她暗恋上了自己的小叔子,季泽。

季泽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她目力所及之处,少有的年轻、健康、还有点活人气的男人。

分家以后,季泽上门勾搭她,其实是因为家产败完了,想从七巧这骗点钱。

这一段写得真是千回百转,我每一次看都心生恻然。

听到季泽的表白,七巧先是喜悦——“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

然后是自我感动——“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

情侣都会有这种错觉,觉得宇宙万物都只是为了成全他们俩在一起,很自恋,也很会自我美化。但我们原谅她吧,这是她这辈子离爱情最近的一个时刻了。

很快泡沫就要塌了,七巧敏锐地意识到,季泽是为钱来的——

“他难道是哄她么?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转念便使她暴怒起来。”

可就算是骗她的,她也不想立刻就戳破——

“就算他是骗她的,迟一点儿发现不好么?即使明知是骗人的,他太会演戏了,也跟真的差不多罢?”

叔嫂一问一答间,七巧确认了季泽就是为了钱来的,于是大怒,把酸梅汤泼了他一身,但泼完以后她做了什么呢?

她急切地跑上楼去,要看他最后一眼:

“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他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七巧的预感没有错,其实她这时候还很年轻,估摸着不会超过30岁,但她的情爱生涯就此完结了。

完结了,人却还没有死,还要活很久,她的情欲能量无处施展,于是变成了一种惊人的破坏力。

她把小脚搁到儿子的肩上,要儿子给她“烧一夜的大烟”,要知道小脚类似于女人的第二性征,这是裸的拿儿子调情;她要儿子给她叙述跟儿媳的闺房隐私,还到处宣扬,把儿媳逼得自杀了。

同时,她不遗余力地摧毁了女儿的人生:

给她裹小脚、不让她上学、破坏她跟男友的婚事……

那种心态其实很好理解:同样是女人,我牺牲自己,给了你一个大家闺秀的身份,我给你当了垫脚石。你已经过得比我好太多了。你至少不用伺候一个瘫子。你不能再得到更多了,不然,我就要疯了。

坦白说,我觉得曹七巧比葛薇龙疯批多了。

而且,如果说葛薇龙的人生,是很多“正经人”眼里的“自甘堕落”,那曹七巧的人生,则是无数“正经人”的加强版而已——

为了钱、为了生存、为了体面,做了最实用主义的选择,然后在漫长的人生里一直咬紧牙关压抑着欲望,那欲望在体内窜动,最后转成了对旁人莫名其妙的恨意:

他们最喜欢审判别人的私生活,打着正义的旗号,其实只是因为见不得别人幸福。

我今天早上刷一个帖子,楼主问为什么大家在婚恋的时候会歧视单亲家庭的孩子。

这个楼很高,很多人说怕单亲家庭的小孩心理出问题、怕有样学样啊什么的……

然后我看到有个人很冷静地说,别说单亲家庭的小孩有病了,很多所谓“正常的家庭”,不也是婆婆把儿子当老公,媳妇把老公当儿子吗?

准确到我毛骨悚然。

葛薇龙是大张旗鼓的疯子,而曹七巧,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井井有条的那种疯子。

然而成功者们必然是俯瞰文艺作品里的这些人物的,觉得葛薇龙是不会盘算,曹七巧完全是因为门户低贱的缘故。只有我们这种“loser”心态的人,才会在人物里照见自己:活在世上,谁不是一样的可怜?

7.

不过这两年明显能感觉到,除了审查制度不断警戒我们“做个正常人”之外,很多人也乐意自我审查以及审查文艺作品里的人“脑子是不是坏特了”——

海清在《隐入尘烟》里演了一个甘肃农村的底层妇女,这个电影入围柏林电影节,但我看到好多人说,为什么我们送到国际上的都是这种讲农村的片子?人家还以为中国都是这样的呢!

那咋地?

我们是要选送国产剧里的和安迪选段吗?

按照这个逻辑,韩国电影人拍《回忆》拍《寄生虫》,已经不知道抹黑韩国多少回了。

8.

当然,啥事都要一分为二地看,从某种角度说,稳居在“正常人”的位子上,确实一辈子活得比较“简单快乐”。

但我总记得杨德昌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

电影让人看到了日常以外的东西,让人质疑坚如磐石的秩序:从来这样,便对么?

我小时候觉得“一眼看到头”的人生就是最好的人生,现在跌了很多跤、走了很多路以后,反倒觉得,如果真的有人生赢家这个说法的话,那么,人只活一辈子,多体验、多经历、多思考的那个人,才算“赚到”。

你可能还想看……

台北恩怨录又有后续……

年货节第一波:变美、享瘦、舒适

《甜蜜蜜》:曾志伟是如何帅过黎明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