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的影市,比较寡淡。
外片方面,好不容易来了部进口大片《黑客帝国4》,结果被质疑剧情炒冷饭,票房遭遇滑铁卢。
华语片方面,也少有亮眼作品。
被寄予厚望的《李茂扮太子》《反贪风暴5》均未激起水花,市场反响平平。
那么,影院没有能看的片了吗?
其实不然。
扒姐今天要推荐一部,上周开画的剧情片。
主演大家都熟章宇+马丽,片子曾斩获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
这是部东北讽刺喜剧,节奏慢、隐喻多、有哲理,值得细细品位。
这几年,在东北拍的影视作品,出奇相似。
基本都在讲经济倒退,人物迷茫,城市弥漫着颓废的味道。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白日焰火》《无证之罪》,包括上个月撤档的《平原上的火焰》也是这种类型。
似乎,东北已经成为了国产犯罪片的首选取景地。
众所周知,这里经济衰败、年轻人外流严重,所以导演编剧们把混乱元素隐匿在东北,似乎有了合理性。
但在扒姐看来,如果所有犯罪片都去东北拍,其实是种刻板偏见和创作偷懒,是在过度消费东北的阵痛。
所以,扒姐很想看到一个破局者。
这人叫耿军。
他拍的这部《东北虎》,让东北电影彻底跳脱了犯罪片的格局,回归生活质感。
他拍出了另一种审美趣味的东北电影。
想解读这部电影,就要从男主角徐东说起。
影片有两条叙事线并行,每条都由他引起。
第一条线,跟复仇相关。
妻子美玲(马丽饰)即将生产,丈夫徐东(章宇饰)只好将心爱的狗,托朋友寄养到小老板马千里家中。
谁知,马千里为了要回工程款,竟然把狗煮成盘中餐,来招待追账公司的人。
徐东知道真相后悲痛欲绝,独自开启复仇之旅。
第二条线,跟相关。
除妻子美玲之外,徐东还跟当地的小护士有染。
小护士青春靓丽,主动热情,徐东招架不住,屡屡就范。
一天,美玲发现了小护士的存在,决定请她吃鸿门宴,了结此事。
说完剧情线,影片的主要矛盾,逐渐清晰。
生活巨变、中年危机、情感背叛。
不过,这些命题,跟片名《东北虎》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导演想说的是,这片里所有人都像被困在笼子里的东北虎。
仔细想想,老虎在野生环境下,是凶猛霸气的。
一旦关起来成为观赏动物,它的天性无处释放,慢慢打磨成漠然、麻木的模样。
这片的主人公也是一样。
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有很多困境,有的是生活、情感造成的,有的则是环境造成的。
也就是说,围住东北虎的那堵墙,也就是东北本身。
说到这里,感觉这片好像还在消费东北。
其实不然。
首先,影片没有架空犯罪环境,反而尽量贴近东北底层生活。
男主角徐东,是个打着两份工的东北普通男性。这在东北来说是常态,所以观众看到他的工作日常,会有天然的代入感和可信度。
而徐东在复仇的过程中,牵扯出来许多小人物,也都足够真实。
比如,那个杀掉徐东爱狗的马千里。他那总是赔钱、千方百计托人找关系的生意模式,放在东北似乎就有了合理性。
你甚至,对这些东北小人物的自私自利,都恨不起来。因为,他们也在这个大环境下挣扎着,被无力感吞噬。
人跟城市一样,都被按下了暂停键。
其次,它在捕捉东北人荒诞的喜感。
这片的幽默元素,就在尽量摆脱这些刻板印象,它想从繁琐杂事中,去捕捉反差感的喜剧效果。
比如,徐东找马千里的那场戏,就足够荒诞。
导演直接安排二人在警察局门口相见。
为了缓解痛失爱狗的悲痛心情,徐东让对方下跪道歉。见到情况不对劲,马千里随即使出几个小伎俩,反而让徐东也一起下跪。
两个人在警察局门口的荒诞行为,就像东北话讽刺人的那句“虎”。
第三,这片拍的是鹤岗。
扒姐为啥非要提鹤岗呢?
因为,之前的东北片基本都在长春、哈尔滨、沈阳这些标志性的城市开拍。像鹤岗这种小地方,几乎无人问津。
但耿军不想重蹈覆辙。
从小在鹤岗长大的他,认为这里才有更接地气的东北群像和东北面貌。
不过,鹤岗也算是个网红城市了。之前,#几万块就能在鹤岗买房#的视频,在互联网爆火。
直到现在,知乎上还有人问,鹤岗买房的后续进展。
那么影片里的鹤岗,跟其他东北城市,有什么差别呢?
就业选择更少,生活节奏更慢,但烦人屁事却一点都不少。
这种反差感,也是导演想要呈现的东北现实。
最后,扒姐想称赞一下导演对东北的态度。
片中有句反复出现台词,叫“伤感没意思。”
这句话很妙,有两层隐喻效果。
第一层隐喻,是在说国产犯罪片反复消费东北的衰败和倒退,真是没意思。
第二层隐喻,是在鼓励东北年轻人要积极上进,不能被环境击败,更不能只沉浸在伤感里,回忆过去的荣光,这很没意思。
一语双关的态度,在当下的银幕上非常罕见。
它体现的是,导演骨子里的格局和腔调。
就像片中角色说的,“活着多好,挺过今天,未来会更好。”
说一个沉重的事实。
《东北虎》上映以来,豆瓣评分只有6.2,票房不到1500万。
市场反馈着实很惨。
可这是为啥呢?
扒姐想来想去,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它挑战了观众固有的观影习惯。
还是那句话,东北文化里的小品段子和犯罪电影,已经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烙印了。
一旦有东北基因的电影上映,就很容易带着小品/犯罪片的预期去看。
就像《东北虎》的宣发策略,起初也是铆足了劲主打喜剧,以及放大正妻抓的抓马效果。
但观众看完片之后,会发现事实跟预期有反差,这片压根就不是挠胳肢窝笑的低俗喜剧。
这种反差感,是导致豆瓣低分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耿军强烈的个人风格。
耿军之前算半个地下导演。
啥意思呢?
他的作品,有强烈的社会隐喻和风格化的表达手法。也因此,他的片子从未公映过。
之前入围金马奖最佳导演的《轻松+愉快》,比《东北虎》狠多了。
无论是对男女情感的调侃,还是对社会现实的反讽,都像把刀子一样戳中问题核心,尺度让人咋舌。
这部《东北虎》是他第一部院线电影。
在符号隐喻和主题表达上,已经温和很多了。
但不变的,还是他独有的影像风格。
他片子节奏特慢,人物反应也慢,这会让看惯了商业电影的观众很不适应。
比如,一句正常的对白,他会让演员停顿好几秒,再说出来。
这种留白和停顿,是他追求的效果。
因为在他看来,东北人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
东北冬天太冷了,人们在室外聊天,做不到伶牙俐齿的反应程度。
有时候气温太冷,要先回屋里缓一缓,才能续上之前的聊天。
与此同时,小地方的聊天内容,也并非每句都很有意思,所以人们也会出现偶尔停顿,想想怎么接茬/转换话题的情况。
除此之外。
耿军还喜欢,放大演员在某个段落的情感反应,并用特写、慢放等拍摄手法,加以强调突出影片的荒诞基调。
这种风格,对当下短视频喂养的观众来说,会形成一种间离感。
短视频有3秒法则,靠爆炸的信息和紧密的节奏来取胜。
而《东北虎》跟它截然相反。
它需要来去发现,去琢磨,去观察,去回味。
说白了,《东北虎》市场遇冷,还是因为跟主流审美风向的差异。
它明明有正妻抓的抓马戏码,但却不追求杀伐决断的爽感。
它明明有男主复仇的犯罪片基因,但也没往《白日焰火》的方向靠拢。
耿军还是想拍一部,他眼中的东北底层状态。
他不想撒狗血,也不想走老路,因为伤感实在没啥意思。
扒姐也希望,观众能沉下心来,去品位它的用心。
因为这种带有个人风格和实验性质的东北电影,实在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