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亿收入电视剧花9000万买收视率,公信力何在?|特评

位置 : 首页 >> 明星新闻 / 分类: 明星代言直播 / 发布:2023-01-14
10 人气

上亿收入电视剧花9000万买收视率,公信力何在?|特评

文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

“90%以上的电视剧都存在买收视率的情况,收视率造假是困扰影视行业的一颗大毒瘤。”这样的观点,金盾影视中心主任、《人民的名义》总监制和总发行人李学政,已经在各种公开场合说了四五年。让他感到痛心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颗毒瘤依然没有被剜掉。

李学政不是第一个抨击收视率造假的业内人士。据媒体报道,在影视行业,收视率造假似乎是一个秘而不宣的“”。收视率造假由来已久,虽屡遭揭,却愈演愈烈。

近年来,各种有关收视率造假的新闻层出不穷,亦有多位影视剧知名人士公开声讨电视收视率造假。比如,早在2018年9月,导演郭靖宇就在微博公开称,自己执导的影视剧《》,因不愿意花钱买收视率,被电视台长期搁置,而这笔费用高达7200万元。而报道中李学政披的数字更令人愕然——他参与投资的一部电视剧,一共卖了1个多亿,却花了9000万元买收视率。

九成收入都拿去买数据,收视率的公信力何在?作为“注意力经济”时代的重要量化指标,收视率直观显示了影视作品的热度和播出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观众的喜爱程度和满意程度。而实际上,收视率造假轻而易举,污染样本户、篡改数据是常见的造假方式。近年来,专业造假机构甚至愈发壮大、更加明目张胆,严重影响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收视率造假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愈加猖獗,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利益”二字。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收视率造假,“成绩单”好看了,既可以提升电视剧的影响力,也能吸引广告投放,为电视台带来滚滚财源。相关主体都在同一条利益链上,而收视率市场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尚不健全,收视率造假是各方均能“获利”的高收益低风险行为。而这样的现象久而久之又形成了一种“怪圈”:收视率好坏的压力层层传导,全行业都或主动或被动地被收视率绑架了,陷入被虚假数据支配的泥沼,渐渐不再将内容质量放在首位。

“注水”的收视率,看似繁花似锦,实则海市蜃楼。如此虚假繁荣,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而作为从事价值输出的影视行业,收视率造假也不可避免地损害了社会风气,污染文化生态。

是“病”就得治,整治收视率造假的顽疾,必须经历一番刮骨疗毒。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从2019年起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是一个积极信号。但在推出大数据系统之外,还应建立健全收视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实施有效监管,提高违法成本,有力打击收视率造假的相关主体。更重要的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入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机制,改变“唯收视率”现状。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庄媛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