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是一种千变万化的艺术。
观众们对马戏的一般印象,或许是惊险的高空杂技,或许是强调技巧的个人秀,唯独不知:舞蹈,还是一场出色的马戏演出中,不可或缺的粘合剂。它借由足尖的律动,将其中变化尽情展现。踮起脚尖,旋转,跳跃,一步两步的舞蹈动作,串联起的是观众的心跳,是演员们的齐心,也是沉淀的时间。
今天,我们将为你带来一部影片,在里面,我们能看见由一种种不同舞步,传递出的长隆故事。
阿根廷鼓舞队长费尔南多今年31岁,舞的种子,很早就在他的生命土壤里萌芽、成长,至今,已有近25年。
从有记忆开始,费尔南多就记得自己在跳舞了,跟随音乐节奏舞动,成了费尔南多生活里如吃饭睡觉一般自然的事情。在家乡阿根廷,舞蹈的种类可以去到上百种,但在茫茫舞海里,费尔南多独独看中了马兰博,也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鼓舞。
点击播放 GIF 0.0M
诞生于17世纪潘帕斯大草原的马兰博舞,原是当地高乔人的一种民俗舞蹈,于近500年岁月里逐渐沉淀,但从未蒙尘。费尔南多认为,学习马兰博舞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2012年,时年22岁的他随团去美国参加一档真人秀“Q”Viva,收获了在场评审们的大加赞赏。那次经历之后,费尔南多明白了:他想做马戏这份工作,也有能力做这份工作。
两年后,费尔南多来到中国,从那天起,长隆成了他的职业首选,中国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点击播放 GIF 0.0M
在中国生活七年,费尔南多很喜欢这里的文化,这里的人。当然,他也遇到过许多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瞬间。但于费尔南多而言,他看重的不是文化差异,而是不同文化之间,异曲同工的东西:“关于家庭的意义、家庭中爱的氛围、人们的热情等等,中国与阿根廷有很多东西都是相似的。这是最让我们惊讶的地方。”
点击播放 GIF 0.0M
长隆,是肯尼亚舞蹈队长阿里马戏生涯的第一站。他觉得自己是一艘大海里航行的船,自2019年来到长隆之后,便在此长久地停留。
航行的起点,位于肯尼亚的一个小小村落。村里人大多能歌善舞,19岁时,阿里看到哥哥也在从事舞者这份工作,这很快给了他新的灵感。在那之后,阿里开始勤加锻炼,直到现在,成为一名职业舞者。
2018年,托朋友的关系,阿里来到长隆,借助舞蹈,开启了人生里程的崭新篇章。
点击播放 GIF 0.0M
作为不同马戏节目中间的串场表演,将观众视线牢牢聚焦在自己身上,成为肯尼亚舞蹈必须落成的隐形责任。人与人堆叠在一起,肢体舒展,让整体看上去变幻成不同形状。观众的目光,也就随着一个个形态的变幻而斗转星移。
一场出色的演出背后,阿里坦言,最考验的其实是团队协作:“我们必须合作,共同相信我们自己。没有这一点,我们就无法成功。所以我们必须像兄弟一样,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团队。”
点击播放 GIF 0.0M
舞台之下,阿里也在中国找到了生活的锚点。长隆对演员的尽心关照,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的演员们,都不约而同感受到一种如家的亲切感。比如,肯尼亚当地人不吃猪肉,食堂阿姨就会额外准备鸡蛋或是别的肉类,让阿里很受感动。
在长隆,阿里感到快乐,感到自由,就像回到家一样感到轻松。
在长隆的舞台上,还有一种舞,它不由人类表演,而是借由马的铁蹄,自成一种极富感染力与生命力的舞蹈。
长隆大马戏马术队长卢斯特姆来自一个马术世家,父亲是哈萨克斯坦国家马戏团的第一任团长。于他而言,马术,就是和整个家族一起去做一件事。与马的渊源,在他还很小时便结下了。卢斯特姆记得,自己10岁时就已在协助父亲照顾马匹,而在12岁那年,他开始正式接触马戏。每次卢斯特姆和团队们率领马群款款出场,他总感觉这不仅是在马戏舞台,更是在一个正式的马术赛场,与心爱的小马演绎一场盛装舞步。
马是温驯的动物,但想让它们在舞台上听任指挥,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卢斯特姆觉得,这里面最难的,是和马儿打交道,照顾它,慢慢建立信任。
每匹马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习惯,就像人一样,所以每个人对待马需要不同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每匹马都有自己的主人。对于卢斯特姆来说,马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家人。
点击播放 GIF 0.0M
以往,卢斯特姆是跟着父亲在家乡学习马术,表演马戏;如今,卢斯特姆在长隆结识同为马戏演员的妻子达尼娅,并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这种一整个家,一起去做一件事的感觉,在他心中从未改变。
马戏之舞,是时间的艺术。
长隆大马戏的二十年,是由这些不同国家、不同的舞者们,由他们所迈出的不同节奏、不同情绪的舞步,共同串联而成的。这些舞,带给台上的表演者们、团结、家庭和生活;也带给台下的观众们各不相同的情绪感受,带他们共同步入这个精彩的马戏世界。
马戏之舞,步步入心。
广告
-END-
马戏之舞,步步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