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电视剧创作领域,现实题材大放异彩,观众在代入感极强的故事情节和颇具吸引力的人物形象塑造中窥见了当下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在创作者对现实的书写中看到问题,提出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精品力作出现,业内对于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方向已形成共识,即在创作中体现“话题性、辨识度和代入感”,而面对日趋多元的社会生活,如何随着时代发展描摹现实,回应现实,又成为创作中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曾有专家学者提醒创作者,“现实题材文艺创作,要处理好与现实的对应关系,要以平视的心态,面对现实,敢于触碰、敢于解读现实问题。”
正在优酷热播的现实题材剧集《女心理师》聚焦心理健康话题,以年轻态的讲述方式,呈现出产后抑郁、讨好型人格等多种心理问题案例,引发观众对空巢老人、职场打工人、青少年等社会多个阶层和群体的深切观照,在讲述与解答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带领观众正视生活困境、直视心理健康问题。随着剧集播出,不断引发全网讨论,不少观众和网友表示在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压力很大,一些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摆在眼前无法解决时让人精神和心理出现过度焦虑的情绪,从社会层面来说,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电视剧《女心理师》选择直面这一社会问题,改编专业作家毕淑敏的同名小说,从中精选出讨好型人格、暴食症、双相情感障碍等10个具有“普适性”“当下性”的心理疾病案例。实际上,毕淑敏创作的这部小说在2007年,到今天以剧集形式与观众见面已过去了14年,书中提到的心理健康问题放在当今社会下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对此,毕淑敏表示,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如果从临床心理医生的角度来说,心理疾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它是与时俱进的。“从根本上来说,人的心理问题不会有大的变化,比如自卑问题、不会处理亲密关系以及在亲子教育方面的种种误区,还有职场上各种关系的处理等,这些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加强自己内心的心理健康,去疗治心理创伤,这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毕淑敏看来,时代在进步,整个社会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众面对心理疾病,并不一定能够从专业角度去认知,但是会清楚知道,要去看心理医生,要去做相应的治疗。
“关注内心的心理健康”,这也是《女心理师》创作团队拍摄这部剧集的初衷。该剧制片人郭峰了解到,国内电视剧目前还没有专注做心理咨询题材的,尤其是将镜头对准心理咨询行业,这也是因为中国心理干预的趋势也是刚刚兴起。然而面对这一稀缺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剧本改编打磨并不容易。“剧本打磨了两三年,考虑到14年前的小说本身和当下的经济情况、社会生活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我们希望剧本和当下社会大众的身心状况的心理有关连性,因此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改动。”郭峰说。
与时下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相结合,剧集呈现出很多观众熟悉的案例情况,比如校园凌霸问题,父母离婚不告诉马上参加高考的孩子,这些话题曾经数次登上网络热搜,引发诸多关注和讨论。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很多观众在观看剧情的同时也在询问答案,寻找解决办法。“毕淑敏老师一直在强调原著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即‘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只是外求于人,还要内求于心,你的心病最后有人帮你解开,也要你自己想通,你自己帮自己’,这也是剧集一以贯之的理念。”郭峰说。
当题材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时,潜在的自由创作空间也为创作者提出更多新问题。对于一部描摹人性内心变化的剧集来说,如何以影像外化表现是难点之一,其次,心理问题必然牵扯更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何把握整体剧集的基调也是主创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实题材作品是否一定要以刻板、写实的手法带给观众沉重的思考,还是说可以用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式表现轻松宽容的氛围?
对此,郭峰表示,尽管心理咨询是有深刻和沉重的东西,但剧本改编后,通过人物形象设定以及其中表现出的亲情、友情等,“能够给大家在引发思考的同时也可以带来轻松暖心和治愈的效果”,避免令观众感到每一个心理问题案例带来的沉闷、沉重、甚至是黑暗的感觉。“通过这些,希望观众内心也可以随之受到启发,内心也可以被治愈。”
实际上,直面心理问题,了解心理咨询师这一行业,不仅是影视剧创作题材中的一个新领域,同时也是当下快速发展中的社会需要重视、急需走近大众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随着社会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变化,存在心理问题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学校和专业的心理师的支持和配合。能够帮助大众及时意识到心理问题的存在,了解疏通、治愈心理问题的渠道,也许这是影视剧对这一题材创作尝试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片来自剧方)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