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阵容、鬼才导演、戛纳爆火,这部R级片到底如何?

位置 : 首页 >> 明星新闻 / 分类: 明星娱乐八卦 / 发布:2023-03-30
10 人气

神仙阵容、鬼才导演、戛纳爆火,这部R级片到底如何?

近日,韦斯·安德森导演的新片《法兰西特派》上线,豆瓣7.8分。

安德森被称为“好莱坞鬼才导演”、“对称狂魔”。他凭借着处女作《瓶装火箭》一举成名,之后执导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极其富有童话色彩,《布达佩斯大饭店》《犬之岛》也是口碑佳作,深得国内外影评人和观众的喜爱。

安德森的电影注重画面横纵比,喜欢以强行中轴线的方式对称构图,是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的电影美学。

《法兰西特派》的主演名单更是豪华,集齐了7位奥斯卡得主,9位奥斯卡提名。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边境杀手)、蒂尔达·斯文顿(奇异博士)、蒂莫西·柴勒梅德(隔壁“甜茶”)、阿德里安·布洛迪(钢琴家)、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三块广告牌)、蕾雅·赛杜(007)……

其中甜茶提莫西·查拉梅,在片中颠覆以往清爽干净的银幕形象。他顶着凌乱的爆炸头,蓄起了倒八字的小胡子,嘴里吞云吐雾,饰演一名革命家。

片中,甜茶还有近乎的出浴镜头。

蕾雅·赛杜,直接出境。

该片也因为这些裸镜头和大胆的台词,被评为“R级片”。

该片在戛纳首映时一票难求,《综艺》《每日电讯报》的记者观后给出好评:“一艘通往你电影灵魂的火箭飞船。”“一场自由驰骋的嘉年华。”

看不懂?

君看豆瓣用户对影片的评论,更是不知道电影讲了啥。

影迷评价:看英文字幕就像在做GRE阅读,试问这是什么感受?

一种应该用来收藏的连环画,它摆在那里很好看,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影片到底讲了啥,我们一起看看。

01 创作初心

安德森说,《法兰西特派》是一封写给纸媒的情书。

创作之初,安德森有三个想法:“我想拍一部短片集(拼盘电影)。”

“我想拍一部跟《纽约客》有关的电影。”

“我想拍一部跟法国有关的电影。”

该片可以视为“杂志的影像化”。

片名《法兰西特派》,也指一本出版于法国小镇、畅销全球的人文杂志。

影片开头也像杂志一样列出了目录:

本刊包括一份讣告,一份简短的旅游指南和三份长篇文章

片中的故事发生在法国的无趣镇,杂志的主要内容是报道法国趣事。1975年的某天,《法兰西特派》杂志创办者兼主编(比尔·默瑞 饰)心脏病发猝死。按照主编的遗嘱,杂志社将在发行最后一期后解散编辑部。

点击播放 GIF 0.0M

电影围绕一份旅游指南,以及三期专题报道展开了故事。每个故事都十分符合杂志有趣的风格。

旅游指南的故事,可以视为杂志扉页的简介。

一位旅游记者向读者介绍了《法兰西特派》所在地的概况。

点击播放 GIF 0.0M

接下来,“正文”登场。

第一个故事来自艺术与艺术家专栏。

一个记者讲述了一位法国传奇画家(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的故事。

画家因为连杀两人被关进了监狱。入狱后,画家遇到了看守(蕾雅·赛杜 饰)。

点击播放 GIF 0.0M

看守仰慕画家的才华,自愿上阵,做人体模特。

画家也全心创作,为看守绘制了多幅抽象裸体肖像画,并在监狱中展出。

刚好,有一名囚犯是艺术品商人(艾德里安·布洛迪 饰),他一眼看中了画家的画。

商人第一时间找到画家,以4根烟作为定金,订购了画作。

商人出狱后,找来了很多策展人欣赏该画,并给他们。

商人推销画之前,会先给众人看画家随手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写实画作,让众人认可画家的基本功。

接着,商人问:你们能看到画里的女孩吗?

对方摇头。商人揭秘:可这幅画就是对着一个女孩画出来的。

该画的艺术价值,顿时成为“皇帝的新衣”,没人敢说不好。

接着,商人包装画家的身份,将他塑造为囚禁在监狱中的“自由灵魂者”,疯子中的“天才”......

人们竞相追逐,画家的画被炒到了天价。

画家本人,也收获了大批信徒,甚至被写进了词典。

三年后,商人见时机成熟,为画家举办展览,借机卖画。

开幕当天便有富豪现场出高价要买下十幅画。

点击播放 GIF 0.0M

商人高兴坏了,但取画时他才发现麻烦来了——画家竟然直接画在了监狱的承重墙上,取不下来。

点击播放 GIF 0.0M

商人气坏了,破口大骂画家。

画家直言自己根本不想成功,也不想卖画。

幸运地是,另一位收藏家付钱买下了画。

二十年后,监狱拆迁。

收藏家用飞机将整面墙搬到了堪萨斯州的艺术场馆,取名——《钢筋水泥承重墙壁画》

02 专栏故事的电影化

第二个故事来自“政治/诗歌专栏”。

故事参考了1968年发生在法国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五月风暴”群众运动。

青年齐费里尼(蒂莫西·柴勒梅德 饰)因为提出“允许男生进入女生宿舍”,而掀起了一场浩荡的学生运动。

记者(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饰)以中立客观的角度,报道了该运动。

过程中,记者与齐费里尼相识,两人产生了一段“忘年交”的亲密关系。

记者逐渐向齐费里尼的立场倾斜,甚至帮他写完了运动宣言

齐费里尼又在运动中结识了同龄少女(琳娜·库德里 饰),两人擦出了爱情火花。

三角恋加上政治运动,齐费里尼的日子过得兵荒马乱。

可就在齐费里尼通过宣读宣言那晚,他不幸触电身亡。从此,齐费里尼成为了人们心中敢于反抗的文化符号。

影片通过该故事,批判了新闻报道的中立性以及革命的荒诞性。

第三个故事,来自“美食专栏”。

故事主线是记者参加警察局的晚宴,打算记录警局主厨的厨艺。

谁知,晚宴刚开始便遭遇突发事件,警察局长的儿子遭人绑架。

点击播放 GIF 0.0M

为了营救局长的儿子,主厨做了一顿大餐送给绑匪。

主厨知道局长的儿子不爱吃萝卜,便在萝卜中下毒。

谁知,绑匪硬逼着主厨吃下了带毒的萝卜。

最终,警长的儿子得救,主厨也被抢救过来。

点击播放 GIF 0.0M

影片的最后,所有编辑一起写完了《法兰西特派》的讣告专栏。

03 形式大于内容

《法兰西特派》中“韦氏美学”无处不在。

片中的台词对白密度极大,视听信息繁复多样,各种影像风格混搭。

随便暂停一个画面,构图严谨,色调明亮,画面严整,帧帧如画。

堪称是强迫症的福音,收藏癖的福利。

安德森从少年时代开始读《纽约客》,他说:“《纽约客》里很多作者的文章影响了我,比如布兰登.基尔,詹姆斯·瑟伯等。”片中《法兰西特派》杂志以现实中的《纽约客》为原型。

制片上,该片的规格以4:3宽画幅加上黑白影像为主,2.39:1银幕画幅加上彩色影像为辅。

这也是向以《纽约客》为代表的期刊杂志致敬—— 4:3宽画幅代表杂志单页,2.39:1银幕画幅代表杂志跨页,黑白影像指代铅印正文,彩色影像指代彩色插图。

安德森通过画幅与色彩的切换,致敬着纸媒的印刷传统。

片中的主要故事均有独白。独白的风格,也代表着每个故事的文风。

影片大量通过旁白推进故事情节,观众一旦掉了某个信息,极容易“看不懂”。

同时,片中加入了多种电影表现形式,使得整部电影的形式感凌驾于故事之上。

比如,舞台剧、定格动画、分屏展示等。

点击播放 GIF 0.0M

点击播放 GIF 0.0M

这些形式也可以视为杂志中复杂多变的排版、广告插页等。

《法兰西特派》好看,是字面意义上的“好看”。

第一次看该片时,君被片中眼花缭乱的视觉信息吸引,甚至没有理清片中的故事主线。

二刷后,君才看出安德森在细节中的温柔。

画家的故事中,看守最终得到了一笔钱可以独自抚养儿子,成为了一名独立的母亲。

青年英年早逝,但记者永远记得与他心意相知的一刻。

警匪大战中,记者注意到了一位异乡人的努力与无奈。

纸媒时代的记者们,记录下人性的点滴,生活中的温暖,这些成为安德森多年后念念不忘的“光”。

如今的碎片化信息时代,我们被各类奇闻逸事吸引,却再难细细体察那些大事件中的人性微妙时刻。

生活中的安德森懂装修、会穿搭、精摄影、爱后期......是全能型的人才。

安德森曾说:“电影就是我的个人趣味缝合怪。”

《法兰西特派》也容纳了他的所有“珍藏”。

他将自己对纸媒的怀念、对动画的热爱、对色彩声音的偏好等诸多内容,统统放进片中。大量复杂的视听语言,甚至加剧了故事的复杂性。有粉丝形容,“观影体验如同参观精美的玩具柜,美则美矣,生理上却很疲惫。”

安德森也毫不掩饰该片对其他电影的致敬,他说:我们非常光明正大地偷取各种想法, 所以你完全可以查明或找出那些东西从何而来。

君整理了一份启发启发安德森创作的片单,共32部经典电影:

《那不勒斯的黄金》(维托里奥·德西卡,1954)

《布杜落水遇救记》(让·雷诺阿,1932)

《低下层》(让·雷诺阿,1936)

《他们使我成为亡命徒》(阿尔贝托·卡瓦尔康蒂,1947)

《城市大街》(鲁本·马莫利安,1931)

《射杀钢琴师》(弗朗索瓦·特吕弗,1960)

《白夜》(卢基诺·维斯康蒂,1957)

《舞会请帖》(朱利安·杜维威尔,1937)

《大卫·格德尔》(朱利安·杜维威尔,1931)

《金钱不要碰》(雅克·贝克,1954)

《中国姑娘》(让-吕克·戈达尔,1967)

《犯罪河岸》(亨利-乔治·克鲁佐,1947)

《擒凶记》(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956)

《洞》(雅克·贝克,1960)

《男性,女性》(让-吕克·戈达尔,1966)

《我的舅舅》(雅克·塔蒂,1958)

《玩乐时间》(雅克·塔蒂,1967)

《成功的滋味》(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1957)

《金盔》(雅克·贝克,1952)

《女友礼拜五》(霍华德·霍克斯,1940)

《杀手住在21号》(亨利-乔治·克鲁佐,1942)

《真相》(亨利-乔治·克鲁佐,1960)

《鬼火》(路易·马勒,1963)

《公主艳史》(鲁本·马莫利安,1932)

《画家与画-纽约艺术圈:1940-1970》(埃米尔·德·安东尼奥,1973)

《游戏规则》(让·雷诺阿,1939)

《四百击》(弗朗索瓦·特吕弗,1959)

《怪房客》(罗曼·波兰斯基,1976)

《随心所欲》(让-吕克·戈达尔,1962)

《爱玛姑娘》(比利·怀尔德,1963)

《旧爱新欢》(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81)

《红气球》(艾尔伯特·拉摩里斯,1956)

在商业电影越来越多的今天,安德森可以如此坚持所爱,掏出自己的全部“私藏”成就该片,珍贵且难得。

这是一部多义且精美的经典,如果你爱安德森,不要错过。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