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CD 和磁带等旧式音乐载体,均在近年来呈「突破式」的销量上涨,据调查,主力消费人群,居然是 Z 世代;
年轻玩家们不需要「年度歌单」,开始把「听黑胶」视为一项前卫、仪式感的活动,一场「反主流」的黑胶复兴迎来高峰。
销量暴涨,
Z 世代都说最近买过黑胶、
并拥有「唱机」:
2021 年「全美音乐唱片总销量」前段时间公布,实体唱片中 CD 销量达到 4060 万,同比上涨 1.1%;
「黑胶唱片」的销量,则高达 4170 万张,同比暴涨 50.4%,是自 1991 年以来,美国的黑胶唱片「年销售额」,首次超过 CD;
例如 Adele 新专辑《30》的黑胶唱片销量,便达到 31.9 万张,超过 The Beatles 于 19 年发布《Abbey Road》的销量,创造美国单年最高销量记录;
Kendrick Lamar 在 10 年前的《good kid,m.A.A.d city》,则是 21 年最畅销的「说唱黑胶唱片」,既因为 K-Dot 神专的影响力,也说明当下爱好者们追求黑胶,不仅为了新的音乐作品。
据英国唱片业协会(BPI)的统计,2021 年英国「黑胶唱片」销量,更是超过 500 万张,同比增长 8%,占专辑购买量的 1/4,是 1990 年以来的最高比例。
另一项对于 4000 多名「13 岁以上年轻人」的调查数据,发现 15% 的 Z 世代受访者,在过去 12 个月买过黑胶,而 18 至 29 岁的受访者中,超过 60% 的人声称自己拥有「黑胶唱机」;
美国著名手工高端音响设备公司 Mclntosh Lab 的 CEO,对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任何一代人,都认为他们时代的技术,会被取代并消失,除了黑胶唱片;
复古的「音乐载体」,总带有一些浪漫,打开封套,看到艺术品,边听专辑,边研究音符,是数字文件无法替代的。”
挑选、听黑胶,
成了年轻人的「线下活动」:
啤酒、饼干和嗡嗡的唱针声
对于喜欢黑胶的人而言,这种复古音乐载体,让他们在与音乐「互动」时,多了一份触觉体验;
当下年轻人,愈发重视各式「线下活动」,而「挑选黑胶唱片」便是一种非常切实的体验:去门店、寻求建议、在过道里翻找、听几个小时不同的唱片,把它带回家;
19 岁的@Mystical_Cat 分享道:“ 我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和朋友到黑胶唱片店,待上几小时,从中午开始一直翻、听专辑,直到傍晚;
心满意足地购买,手中拎着那些艺术品,在夕阳下的回家路上闲聊,朋友们会因为一张新黑胶,来我家聚会,吃着饼干,喝点啤酒,讨论封面;
而如果,只是发个信息‘ 嘿,The Weeknd 新歌在 Spotify 上架了 ’,就根本没有面对面、体验它沿着唱片凹槽的唱针、发出嗡嗡声和偶尔的噼啪声,那么有趣,浪漫、诗意、艺术。”
流媒体时代,音乐可以永不停止地播放,黑胶唱片爱好者@hmt_stray 决定「反主流」:“ 在电脑或手机播音乐,随意的像一种「背景噪音」,黑胶唱片则能带来另一种维度,让我开始尊重音乐,让我在同学中显得特别。“
@vitras 则说:“ 实际上,我喜欢在打扫卫生工作时放黑胶,反而能让我保持注意力,我很容易走神,所以当音乐停止时,必须去翻转它,或选择另一张唱片,然后我会重新评估,我当时、接下来要做什么,帮我完成了很多工作。”
而「黑胶唱片」除了带来听觉、触觉与线下体验,「视觉感受」也是激发当下年轻人们对其兴趣大增的原因之一。
封面的视觉艺术,
亦是「黑胶复兴」的原因:
黑胶唱片的封,面通常有 19cm、26cm 和 32cm 尺寸,更大的「画布」,也更容易解除艺术创作上的限制。
而封面装帧设计,赋予了黑胶唱片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其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媒介,相比于数字化图片,实体的绘画作品,更能直接地传递感情。
不少玩家常常因为黑胶封面,而购买一张专辑,并因此去了解创作者的更多事情,@Chastised_Tiger 说,向朋友介绍自己的黑胶收藏时,他们常会因为封面,而去挑选听哪张专辑:“ 这就像是一场「音乐式画展」。”
亦如品尝威士忌的过程,从架子上取下一张黑胶专辑,映入眼帘的封面,便是你想「听音乐」的开始,一些黑胶唱片也依靠封面,提升了自身的价值;
最经典的案例,便是纽约迷幻乐队 Velvet Underground 的首张专辑,封面是 Andy Warhol 的香蕉画作,使得该专辑在世界上各个唱片店中,都处于最显眼的位置,无人不识;
在当时听来极为怪异离奇的曲风,使得这张唱片,当年销量仅数千张,但影响力仍然巨大,有乐评人表示,虽然销量并不出色,但每个听过它的人,后来都去组乐队了。
黑胶唱片能够带来的视觉、触觉和听觉体验,反而是当下年轻人们追求前卫、仪式感生活方式的重要元素,科技虽不断进步,黑胶仍会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