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事件仍在不断地反转中。
前几天,有网友晒出一张截图,是李云迪母亲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的一条动态。
大概意思就是心疼儿子被道德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李云迪一家人将要到异国他乡求生存。
并且,耶鲁大学已经许下承诺,将聘请李云迪来学校当终身教授。
可能是李云迪的影响力太大,耶鲁大学急忙发文辟谣,表示:根本没有这回事。
这则声明,算是给李云迪事件彻底画上句号,一代钢琴王子就此落幕。
1、
李云迪曾是优秀的代名词,是父母眼中用来做比较的“别人家的孩子”。
不可否认,李云迪也非常有音乐天赋。4岁学习手风琴,第二年就能;7岁学钢琴,18岁便能夺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站在世界之巅。
李云迪打破了很多记录,不仅是年龄最小获得金奖的人,也是第一个获得金奖的中国人。
这是李云迪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少年得志,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春风得意,别提多风光。
谁都没想到,钢琴王子的巅峰期,比预期的时间短得多。演出过程中出现错音、音的错误,最夸张的时候,坐在钢琴前面,完全忘记了自己要弹什么。
走上巅峰的钢琴王子,对钢琴的以及喜爱程度,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消退。钢琴王子不会弹琴了,说出来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
演出事故,在李云迪看来不过是小事一件,现场重新来过,事后诚恳道歉,只要脸皮足够厚,事故就可以当做没发生一样。
可是,事故带来的影响却不能忽略。观众对李云迪的失望,给他的事业发展埋下隐患;他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也在不断蛀空自己的内心。
当李云迪进入娱乐圈后,年少成名的弊端便显现出来了。
在欲望横流、活色生香的娱乐圈中,他开始渐渐迷失自我,与钢琴渐行渐远。
进入娱乐圈之后的李云迪,不是忙着跑通告,就是出席各种高端宴会,与各路名人并肩,以此来拓宽人脉。一面是肖邦钢琴赛的评委,另一边是黄晓明的伴郎,他果断地选择了后者。
此时的李云迪,已经到了一种近乎癫狂的程度,他一方面借着钢琴家的红利捞金,另一方面又频频失误,逐渐拉低观众的期待值。
2000年夺冠时是李云迪业务水平的巅峰时期,如今回头再看,他的水平甚至远不如当年。
明明可以成为享誉国际的钢琴大师,可他偏偏抵抗不住诱惑,一头扎进娱乐圈;明明可以取得更高的成就,可他偏偏自废武功,做一些让人看不懂的事。
年少成名、一帆顺遂,这么看来未必是好事。没有吃过苦,便不知道成功的不易,自然也不会珍惜眼前的成就,今日的果,必然是由前日的因造成的。
2、
李云迪事件发生后,有很多网友觉得是小题大做,认为李云迪运气不好而已。
明明已经越过法律的底线,踩了道德的红线,为何还有人为李云迪喊冤?
支持李云迪的,不是已经躺平就是趋向于躺平的人。生活已经很难了,总要有点精神寄托。
在城市求发展的人们,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并且劳动所得与付出不成正比,慢慢丧失了奋斗的动力。反正目标高不可攀,为何还要 让自己过得这么累,与其这样,不如躺平。
躺平之后,便开始跪拜、艳慕自己没有的东西。所以,当看到“成功人士”李云迪也面临着和自己一样的困境时,便会产生一种认同感,觉得这件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支持李云迪的人,未必真的会去和他一样的事,更多是将其当做精神寄托,寻个心理安慰。
功成名就的李云迪都可以自暴自弃,我为什么不可以?努力奋斗那么辛苦,为何不让自己过得开心一点呢?既然结婚生子那么艰难,索性就不结了吧。
可是,大环境是不允许年轻人自暴自弃的。李云迪就被当成了一个典型,不论任何人,只要做了“自暴自弃”的反面教材,必然是要受到严惩的。
在唐代,李白写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名句。
在宋代,陆游再次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后人,不要担心未来。
到了近代,秋瑾以“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证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有个成语叫做“绝处逢生”,人的潜能往往是在绝路下才被激发出来。时事造就英雄,虽然现在是和平盛世,只要你想,依旧可以成为英雄。前提是不能躺平、不能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