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剧界的扛把子都被马东凑一块儿了。
讲真,就差沈腾了。
点击播放 GIF 0.0M
手握万众期待的《奇葩说》和《乐队的夏天》续集不搞,马东却做了一档快乐至上、没心没肺的喜剧节目——《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第一个登场的《互联网体检》,开场即王炸,荒诞而精准地揭开了视频网站的收费乱象。
体检前要成为会员跳广告、抽个血要买流量加速包、拿个片CT还得另外加钱超前点播。
「在爱奇艺吐槽爱奇艺」,也太敢了!
第一期全场最高票的《三毛保卫战》,则以夸张和戏谑的手法,从最扎心的角度描述了当代社畜的重压和焦虑。
三根头发誓死保护自己不被脱落, 它们成了主人头上东南西北各个战区,仅存的三位战士。
然而一阵飓风刮来,还是有一位战友光荣断裂、牺牲了。临死前,留下一句悲愤的「下辈子不做毛,做毛不易!」
收得相当漂亮。
每到周末,就能看见这档节目作品刷爆热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喜剧的多样化呈现:
sketch(素描喜剧)、漫才、默剧、小丑、音乐剧……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小品和相声。
一番折腾后,有人买账,有人无感。
但没关系,就像马东说的:观众爱看,一年三办。观众不爱,再也不办。
这么任性,不愧是你!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互联网体检》一演完,演员自己都有点忐忑,生怕被平台「一刀切」。老狐狸马东立马跟上:「请你们相信视频网站的格局。」
接着又狡黠地来了一句「我这说完了,还好意思剪吗?」
这补丁,打得天衣无缝。
回归喜剧主场的马东,明显灵活自如多了。
徐峥出场时说了个爆冷的烂梗,马东立马诙谐地找补:
「行,这就是我们最害怕的。一个喜剧大师站在台上,他并不好笑!」
场子瞬间就热起来了。
论起马东做这档节目的初心,就是快乐至上,价值中立,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表标准。
同时,每个作品结束后,镜头都会给到相应的编剧,让他们谈谈创作过程,对幕后人员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喜剧,究竟是什么?是生活的麻药?廉价的快感?还是反讽的智慧?
人人都有自己的解读。
而马东的解释是:
你哈哈大笑完了以后,那个瞬间突然在他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就那一刻,所有的喜剧,就都值得了。
在作品《好闺蜜》里,社恐娜娜相亲时,带上了自己的「好闺蜜」——一只叫槟槟的玩偶。
每当娜娜故作懂事、温柔,或紧张时,一嘴大碴子味儿的槟槟总是会毫无顾忌地说出她心底最真实的想法。
有些分裂,有些奇怪,娜娜认定这次的相亲对象也一定也会被吓跑。没想到,对方上完洗手间后,竟然也带来了自己的好哥们儿——另一只狮子玩偶。
在这部作品的弹幕里,有很多与娜娜产生共鸣的留言。
我想,喜剧的意义或许就是让人在大笑之余,感受到一种公平和宽慰:
喜剧里没有成功者。
你看,世上有这么多奇怪、失败的人,但他们依然会被爱、被理解。
所以,请你也不要否定自己。
如今,做喜剧越来越难。
可以轻易令人捧腹的短视频层出不穷,而专业的喜剧演员熬夜琢磨的剧本却未必能收获掌声。
放着两档知名IP不做,非要逆流而上的马东,何苦呢?
其实,这正是马东:一直在潜入少数人的趣味,一直在尝试新内容的创作。
不折腾?不可能。
这个因为割眼袋曾被《奇葩说》选手无情嘲笑的60后大叔,身处于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米未传媒,毫不违和。
蹦极、潜水、《王者荣耀》、VR设备,他样样门清。
这个「老顽童」,永远对新事物充满。
马东的年轻,源于对流行文化的敏锐感知和不破不立的勇气。
在同龄人「知天命」的年纪,马东还在乐此不疲地触碰新鲜的未知边界、重塑自我。
这股劲头,可一点都不输90后!
其实,马东爆火,并不是从你我熟悉的《奇葩说》和《乐队的夏天》开始。
而是源于1999年,湖南台播出的《有话好说》,距今22年的中国最早谈话节目之一。
与如今的「保守」、开个玩笑也要再三重申「无意冒犯」的谨慎不同,《有话好说》话题够野,内容够深,「尺度」够大。
武钢舞弊事件、买凶的政法委书记、身患艾滋病的儿童、揭北京子弟工小学的脏乱差环境.、退伍老兵的待遇没保障.……
随便拎一件出来,都是妥妥的热搜预定。小到鸡毛蒜皮的家庭纠纷,大到对制度和民生的反思,那时的马东,压根不知圆滑为何物。
他会口无遮拦地直接问著名的股评专家,「是不是谁给钱就给谁说话?」
会破天荒地把作为主题,请来李银河和几位者畅谈「禁忌」。
在2000年的第75期节目《走近》的结尾,马东的陈述至今仍留有余威:
我觉得在一个健康和开放的社会里面,不应该有任何事情——它明明是客观存在,但大家都对它视而不见。
但在当年,这是过分大胆的讨论。
于是,《有话好说》永远停在了75期。
在宣布停播的那场会议上,马东第一次在人前失态,痛哭流涕,把责任都归到了自己身上。
痛失所爱后,他在机缘巧合下转战央视,成为《挑战主持人》的补位男主持。
起初做综艺,他是拒绝的。但在制片人的一再挽留下,马东渐渐找到了感觉。那句经典的口头禅:「你可能委屈,你可能不服,但是你被淘汰了」广为流传。
马东的真诚、犀利和幽默,也让这档节目成了爆款。
那他就没主持过不火的节目吗?
当然有,而且一干就是七年。
2006年,父亲马季去世,心情不好、无心娱乐的马东将全部注意力放到了《文化访谈录》中。
此时的他,犀利犹存。面对郭敬明,他会反复质问抄袭之事,条理清晰、气势过人,完美戳穿小四的诡辩套路。
骨子里的马东,还是有着文人的风骨和对真相的坚持。
在《文化访谈录》的七年,节目收视平平,马东却始终甘之如饴。
他常常为了一次访谈,熬夜读10万字以上的资料;除了完成指定的人物,他还会采访自己钟爱的艺术家,如陈丹青、「磕了好久才访到的」黄永玉。
这段时光对马东而言是沉寂的,却也滋养了他的灵魂。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27岁就名扬四海的父亲相比,到了不惑之年的马东决心求变。
他转战娱乐综艺节目,担任了2009年和2011年的语言类节目导演,并在09年表演了相声《五官新说》。
从一个编外的「临时主持人」,到成长为第一批的竞聘制片人、频道副主任、副导演,马东在央视的奋斗史,凝聚了太多的心血和野心。
可就在事业顺风顺水的44岁,马东挥一挥手,告别央视。
离开的理由很简单,为了「三个自由」:时间自由、财务自由、角色自由。其中最重要的,是角色自由。
他想放下身段,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告别体制后,马东将自己彻底「清零」。
他先是加盟爱奇艺成为首席内容官,后来又创办了自己的米未传媒。
离开央视后的马东,变了。
从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文化人,到穿着戏剧化的大胆服装,熟练地用各种网络语态插科打诨,做一个甘愿被群嘲的无厘头「笑料」。
马东的转变是翻天覆地的。
但他心底的那份人文情怀从未遗失。而是用喧嚣和戏谑将自己包裹一番,然后,更加大胆和自在地拥抱世界。
在《十三邀》的采访中,许知远曾对《奇葩说》的文化含量和社会责任感提出了质疑。
而马东则认为,「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是沉淀的结果。」
他能让95%的大众开怀一乐,也能关注5%群体的热爱所在。
于是,在2019年,「音痴」马东让原本在地下的中国摇滚乐队,走到了地上,燃炸了整个夏天。
细看,马东其实一直在涉足、关注、研究着少数人的趣味。
如今众人皆知的《奇葩说》,其实在网综试水的年代花了好几年才算出圈。《乐夏》则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和爱上原本小众的乐队。
如今的《喜剧大会》亦是如此。
能做到持续地、精准地制作少数人偏爱和关注的内容,并不容易。
正如蔡康永的评价:马东这个人,能放下身段,不把自己当回事。
用马东的话说,就是「你在别人面前所谓的权威感,牛B感,要放掉,不重要。」
他可以用各种花式方法念广告,可以任由员工把自己做成表情包,也可以扮成肯德基老爷爷、穿着肉色秋裤在寒冬的北京裸奔、喊麦。
点击播放 GIF 0.0M
他也可以挖掘各个领域的人才,让他们「互相厮杀」,向观众展现多维且深入的思想碰撞。
如今的马东,早已脱离了父亲「相声大师」马季的光环,也绝口不提昔日在央视的荣光。
他无意展示勋章,回味往事。更懒得正襟危坐,大谈价值观。
但马东在公司大会上曾说过这样的一番话:「希望我们公司的每一个人都不骗别人,不骗自己。」
语调认真,表情严肃,然后又接着开起了玩笑。
马东,一个自诩底色悲凉、无力对抗时代的人,却做到了对自己和观众,始终保持诚实。
拒绝一成不变,坦然拥抱时代。然后,把更美、更纯粹的风景带到大众面前。
即使我们无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与流量和规则对峙,但偶尔瞥一眼路边的风景,心中暗喜:想不到,这里也很美。
不也很好吗?
这个时代,让人笑,比让人哭,更有价值。
所以,「老顽童」马东,请继续大胆地折腾下去吧!
点亮再看,期待他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怪怪
校对:大沁
监制: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