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前后呼应,互相回应一般,《我们的歌3》第七期,A、B两组团战赛,第一首歌A组演唱,最后一首歌B组演唱。
大约是1993年左右,在大街小巷,常常会听到一首歌,那时候,人们都用卡式录音机听歌,这首歌的前奏在那个年代还没有被冠以“中国风”的专属称谓。
虽然没有选择演绎这首《吻别》,但A组的四位歌手演唱的这首《拥抱阳光》则同样出自张学友的《吻别》专辑。
在《吻别》成为那个年代的流行金曲的大约五年前,梅艳芳翻唱了那首《Stand By Me》。粤语的填词,与梅姑的嗓音浑然一体,有种天然的“性感”,不时会撩拨听歌人的心。
在《我们的歌3》的舞台上,这同样也是一个奇妙的时刻,几个之前关联不大的歌手,却同时唱起三十年前的经典歌曲,台上的“我们”可能以前从没有唱过甚至听过那首歌。
而它们自身,就带着一个时代深深的烙印。
而台下的“我们”,可能还会记得那时翻录的卡带因为质量问题在播放时发出“滋滋”的声音。
甚至是卡在卡带式录音机里,而突然停止“歌唱”。
这些细节,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我们”的集体记忆。
《我们的歌》的加盟歌手们,仿佛一个个的音乐使者,他们的歌声或高亢或舒缓,或沧桑或青春,但他们都带着同样的一个使命:使你、我、他在“一首歌的时间”里成为“我们”。
第七期的六首歌,两首来自香港歌手的首唱,三首属于台湾歌手的原唱,还有一首则是张靓颖、李荣浩最先演绎。
除了张学友和梅艳芳,张宇、王力宏、曹格,看似多样化的选择,其实本质上集中在一处,通过台上的“我们”,把曾经的“他们”唱给台下的“我们”听。
所以,《我们的歌》其实并非一个主打竞演的音乐综艺,它需要对话,前辈歌手与新声歌手的对话与沟通,《我们的歌3》中则更多了中坚力量。
翻唱与原唱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我们的歌》的舞台上的歌手们,需要坐着时光穿梭机穿越时空,用当下的方式去演绎,以回应曾经那个时代的舞台。
歌手与大众之间的对话与和唱,当舞台上的歌手唱到台下、电视机屏幕后、网络中的人们的内心中去的时候,《我们的歌》就真正的完成了它的“任务”。
第七期,我们的歌终于正式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