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跨越时代,英魂永存——与《上甘岭》的对比分析
百年征程 百年华章
山东师范大学新传学院戏剧影视文学2020级2班 王馨铭
1956年,第一部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上甘岭》上映,引发国民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代经典;2021年,《长津湖》一骑绝尘,成为国庆档中的黑马,杀出重围,重新将尘封的历史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唤起记忆与认同。《上甘岭》《长津湖》两部影片均以抗美援朝作为时代背景,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戏剧化改编,表现了中华儿女为国家,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和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虽取材于相似题材,两部影片在叙事方式、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着属于不同时代的特色和印记,但都体现出中国电影人对于时代与历史的关照和对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下电影发展的路径的探索。
一、人物形象塑造
1.主要人物
在新中国的电影体制与观念的转变之下,电影创作的意识形态性逐步增强,为政治宣传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凸显。也因此,当时的电影创作与人物塑造上带有从属政治主题、程式化的倾向,有些影片甚至“神化”正面人物,以突出其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上甘岭》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取材于抗美援朝,影片以一本战斗日记为线索,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以连长张忠发为代表的志愿军八连战士浴血奋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对于主人公张忠发的塑造,导演重点着墨于其英勇不屈、不怕牺牲的大义下的英雄形象。虽努力摆脱人物形象的扁平化、片面化,为其设计“打仗时爱喝水”的小癖好、“休息时抓松鼠”的小情节等,但“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大多突出其革命乐观精神与英雄色彩,所以无法完全摆脱正面人物 “高、大、全”的特点。但也正是这种“高、大、全”的战斗英雄形象的塑造与摆脱扁平化的尝试,顺应了受众心理,使张忠发的形象成为一代经典。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国电影也在飞速发展。在以《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为首的国产商业大片和以《复仇者联盟》等为首的欧美商业大片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中国电影业发展的问题也逐步暴。“对‘海外口味’进行错误解读和想象,以至于在文化立场、文化价值方面发生了极大混乱乃至偏差”。因此,面对境外资本与价值观的不断输入,主旋律电影在新时期的发展也成了当代电影人当务之急。电影《长津湖》以战争的一角作为细小切口进行窥探,以抗美援朝七连的战士们为叙述主体,通过人物群像的刻画,突出了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不怕牺牲为国奋斗的美好品质。在《长津湖》中,对于主要人物的刻画不再过度神化,而是从小人物的命运出发,把宏大叙事归结到普通人情世故中,在突出其大义的同时突出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展现人物多层次的情感世界。像面对刚入伍的伍万里时,哥哥伍千里对弟弟的保护、“雷公”怕他耐不住性子,拿壳哄骗他;在攻打敌人的过程中进入其指挥室,看到墙上的半裸画报时,伍万里愣住,其余士兵也一下子被画报吸引......也正是如此,志愿军战士不再像《上甘岭》中具有神一般的绝对崇高感,而是表现出其普通人的一面,但是因着保家卫国的使命和身为一名志愿军的光荣身份,他们把自己铸造成钢铁战士,无坚不摧。也正是如此,使人物群像的塑造更易被受众接受,更具有说服力,使观众与角色共情,甚至以角色的视角进入故事内部,感受那个战争年代的点点温情。
2.反面人物
“新中国电影传统对人物塑造遵循二元对立法则,非善即恶,非红即白,阶级站位不能有丝毫含糊”,这种人物塑造方式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凸显,直至“”“三突出”原则下发展至巅峰。这种人物塑造形式有时甚至带有对反面人物极端丑化和“妖魔化”,抹掉了反面角色人性化一面。在影片《上甘岭》中,敌军被模糊化处理,影片中虽有大量描绘两军交战的场面,却不具体突出任何一个敌军角色。对于敌军的刻画,往往采用远景,只突出其整体;即使将镜头拉近,镜头中也是将武器放在主置将观众的视线引向别处,弱化敌军在影片中的位置。但也就是这种特殊的人物塑造方式,刻意强调了正、邪两方的对立性,在当时初期对于人民的思想教化背景下,这种处理可以使观众在正邪两方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在内心深处激起对革命的坚守,点燃爱国情感。
与《上甘岭》不同,《长津湖》创作于全球化时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影片中所蕴含的价值不仅面向国内观众,更是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大国风采。新时代主旋律电影,除了致力于加强认同、国家意志外,还要面对世界电影市场,塑造大国形象与对外输出文化。因此在《长津湖》中,敌军在叙事篇幅中占有较大比例,甚至成为一条叙事线索。同样,在服务于主题与志愿军等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时,导演对其进行更加客观化、更具人文关怀的塑造方式——给予他们七情六欲。影片中,敌军并非极度丑化的敌人和突出主角的工具,而是真正的“人”。他们会在感恩节与战友聊起家乡并约定好战后生活;在行军过程中,遇到被风雪冰封的志愿军连队时,美军长官摘手套并敬礼表示敬意......这使一般在主旋律题材中会被符号化处理的敌军,拥有了鲜活生命;同时,对于“美军士兵聊起家乡”这一细节刻画,也一定程度凸显了“和平是全人类的向往”这一概念,符合当今时代主题。而正是这种变化,使电影更符合市场需求,将意识形态与电影商业性、艺术性更巧妙地融合。
二、叙事方式
《上甘岭》采取传统封闭性的线性叙事,影片从八连接手阵地与敌人进行激烈对抗到成功击退敌人,守住阵地并将阵地交予下一个连队为止,整体遵循传统战争片的叙事原则与冲突设置,在规定情境下完成任务、化解冲突、塑物。并将叙事视点放置于我军正义一方进行极致化塑造,带有强烈的革命现实主义与英雄主义色彩。
与《上甘岭》的传统叙事不同,《长津湖》采取三线并进的方式,即:国家意识形态与领导层、志愿军、美军三线并进,讲述七连战士时运用多元化叙事视角,互为补充,使电影更加饱满。电影以不同的视点交叉讲述完整故事,将一个故事的不同细节分由不同的群体进行补充讲述,使电影更具真实性,叙述不再生硬直接。但也是因为多视点的不断交叉,个别线索叙事与人物塑造并不饱满,甚至在视点交相穿插时叙事开始些许混乱。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津湖》作为宏大叙事战争片,通过视点的交叉呼应,在宏阔、悲壮的战场中展现一个个小人物的生命体验。通过一个个个体的生命挣扎,激起大家对于尘封历史的回想,激起对和平的渴望,也正是导演的精准把握,使战争电影中既具有燃爆场面也充满人文关怀。
三、结语
“所有的艺术都内嵌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它们具有文化的内容。为了理解这一意义的内容,仅仅研究普泛的人类价值和情感是不够的,还需要将艺术置于特定的时空和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上甘岭》与《长津湖》展现着不同时期的电影人对意识形态下主流电影创作路径的探索,也侧面反映了处于不同时期的受众对同一题材的不同态度。这两部电影的对比分析,是“十七年”经典与当代“主旋律”的对比碰撞,从小小一角剖开漫长电影发展长河,窥见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也窥见中国电影人在此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下为回应国家意识形态、关照艺术性与商业性所作出的努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