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店嘉宾“场均Rapper”是换汤还是换药?

位置 : 首页 >> 明星新闻 / 分类: 明星代言直播 / 发布:2023-10-17
8 人气

夜店嘉宾“场均Rapper”是换汤还是换药?

或许你早~~~就已经发现了,中国夜店活动嘉宾已经从当年那个每日大力宣传DJ Mag百大DJ、中国各“榜”百大DJ及国内网红DJ、「虚构」制作人的时代,被替换成了“场均Rapper”的时代。请注意,此“场均”一说具有形容性质——未必代表DJ们已经失去演出份额。

图片来自微信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换而言之,DJ们依然可以从夜店那儿获得演出机会,只不过大部分演出机会都给了抖音网红DJ、十五年到现在持续人人喊打但市场从未停止过“硬需”的麦宍假打女DJ、韩式Bounce音乐类DJ、中式“西游记Tom” Vinahouse音乐类DJ,然后才是真DJ与真Producer们。

图片来自i_o推特截图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既然已经说得这么清晰了,想必也就不会有歧义了。DJs(DJ们)的演出需求依然存在,并未完全被Rappers(Rapper们)吞没,只不过这种需求已经有明显畸变,而且除了商业属性和伪造社交属性外,真实的(电子)音乐性、舞曲性(在这种场合)已经很小很小了。

图片来自朋友圈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或许已经超过一半,但为了保守,我们还是将这里的比例形容为“半数”,实际上可能并不真的是50%,下同、全文中,不进行赘述式解释,杠前须知),如今中式夜店的半数活动嘉宾已都是Rapper,相比于原本的模式,究竟是换汤,还是换药呢?

图片来自甜蜜家园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先说结论。笔者给出的答案是,现如今如此多的夜店集团试着让人气Rapper们在一半程度上“取代”实力派DJ或“人气派”、“偶像派”DJ们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行为。本质上来说,这甚至都不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懂的都懂,十五乃至十八、二十年前就有这样的“游戏套路”了。

图片来自THE MUSIC PRODUCERS BLOG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细而阐之,构而两大部分说过程,我们先说为何是“换汤”,再说为何不是“换药”。夜店集团们“抱团”地Booking从综艺节目或从社交媒体上走出来的Rapper们,是因为他们认为同样是邀请音乐嘉宾表演,DJ们的人气和吸金力量往往远低于他们的诉求,反过来理解,一些(数)十万或百万粉丝的Rapper们更有可能满足他们的商业目的,比如金钱,比如人气。

图片来自Start Up Donut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一开始,同样是几万的Booking Fee(演出费)的情况下,一些夜店试着让Rappers走出在Livehouse自行举办演出,走到夜店去“嗨一嗨”,或许只需要唱三五首歌把氛围炒翻,亦或者当成一小时的小型室内演唱会,从打碟机、混音台转向麦克风,对于夜店资本家、投资人们来说,并无太大区别,过程不重要,他们只看结果。

图片来自Las Vegas Nightclub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当然了,请注意我们说的是“一开始”,现在的人气Rapper的Booking Fee自然不可能只是几万了,一场演出收取几十万,只敷衍地唱两、三首“网易云音乐Top 3”作品的过场式表演真的太多了。即使是一小时的专场演出,舞池体验也很难媲美Livehouse。

图片来自Pacific Standard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那么为什么在付出比例呈N倍增加,人气和金钱收入方面却并无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夜店还是需要营造如今“场均Rapper”的Club市场氛围呢?简单概括起来,还是因为中国的DJ们太不争气了。网红DJ没Producer能力,打碟业务通常也一般;实力Producer没票房号召力,也不懂得应用社交属性,既不能让夜店赚到钱,也不能让夜店图到人气,有些时候甚至连气氛都“Carry”不起来。

图片来自电视剧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为何是换汤,又为何要换汤,我们(本文)算是解释明白了。其实中途也有很多实质性内容的阐述解释了这为何不是换药,简单地再梳理一下。首先,夜店资本家们并不是从音乐性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考虑的是,同样都是请音乐嘉宾,怎样做的收益更高。

图片来自电视剧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收益至少分为以上提及的三大部分,第一是经济收入,主要是酒水消费,这方面明显是人气Rapper们更能“C”得起来;第二是品牌效应,也就是请某个音乐艺人来演出,会让他们店在业内的名气上涨多少,在同行那儿的“尊严”提升多少,夜店行业之间的攀比心理可比Ravers、ElectronicHeads想象中离谱得多,这一点我们未来再填坑;第三则是现场的氛围,说白了就是“嗨不嗨”,国内情况特殊,口水Pop-Rap、“冒充”Newwave Rap的情歌式Mumble Rap可能比Hard Techno还令人兴奋。

图片来自Koty Vezd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除了上述汇总外,还有一个关键的信息,在文章上半部分也有提及,那就是这种模式绝非新的模式。中式夜店从不像海外夜店那么在乎电音文化、舞曲文化,对他们而言流派是可以取代的,完全可以不是电音、舞曲,表演形式是可以取代的,也可以不是打碟。

图片来自SFGAT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故因思想和文化、商业底蕴和背景的区别化,早在2000年初甚至更早的时候,中式夜店就已经非常喜欢请歌手和说唱歌手(Rapper)们去演出了。回想一下,十几年前的夜店在每周五时,门口都会贴着你没听说过或早就已经“消声灭迹”的“过气歌手”的海报,这与如今的“综艺Rapper”们或是“网红DJ”们的来袭又有何不同呢?

图片来自MY LONDON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除了科普这其中的“奥秘”外,我们也需要想做这行或者已经在做这行的音乐人们明白,DJ的需求对于夜店而言真的是可以取代的,不仅Rapper们能在DJ台上取代DJ,未来怕是连钢琴家、摇滚乐队或爵士演奏家都能取代DJ(的打碟表演)。

图片来自Tourism Calgary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对多数商业夜店、EDM俱乐部来说,一切本就是生意,它不是慈善,也不能够、不应该成为慈善。故在不换药的前提条件下,换汤的方式有很多种。正如同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般),DJ们也更应该在如此特殊的时期居安思危,甚至进一步考虑生存或改变的问题了。

图片来自Secret London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

文章版权归电子音乐资讯上属运营公司品牌方所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