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突然宣布撤档的消息,一时间在网络上激起一片同情。
该电影由曹炳琨自编、自导、自演耗时三年完成,然而票房成绩却不尽如意,上映9天,票房仅达471万,电影官方粉丝数也仅仅2431人。
剧组给出撤档理由是“寒冬凛冽、票房清寒”。显然是将电影票低迷,归咎于电影市场的不景气。
可真的如此吗?电影的三处卖点,也是它票房低迷的原因。
一、以歌名作电影名
影片以歌曲《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命名,或许是想以蹭歌曲IP方式,宣传电影。可看似很好的方法,却也脱离了实际。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是钟镇涛1989年发行专辑中的一首,在当年的确风靡一时,可对于现在年轻人而言,却很少有人听过。
而这个名字本身又带有“狗血”和“虐心”意味,自然不会成为年轻人的首选。
二、“自我感动”式剧情
好的亲情片的确容易打动人心,但也容易变得“无病”。
如果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可能还会引发感慨,比如《我的姐姐》。
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却给人一种由生硬俗套故事,堆砌而成的强行煽情产物。
男主的老婆与出轨对象发生意外去世,男主养了他们的孩子,然后这孩子成了男主人生的意义。
为了方便照顾男孩,男主辞去以前工作,做起了外卖。六年后,男主患了脑癌,想把孩子送去福利院,故事由此铺开。
福利院收养需要孩子亲生父母的死亡证明,借此引出了老婆出轨对象的女儿,一个自暴自弃甘愿堕落当陪酒女的美少女。
几次相见,女孩就被触动了,然后“改邪归正”,找了份房产销售工作,几个月后接出了福利院同父异母的弟弟。
最后男主去世……
这是逻辑不够,于是只能强煽情来凑吗?
整部影片围绕着“死亡、离别以及孤独”,看似伤感,但故事本身已超对一个人基本认知了——太过“圣母”。
电影给出的解释是:因为下一代人带来的希望。对不起,真的感受不到,只觉得这个人太傻了。
三、演员“跨界”
随着贾玲、吴京、徐峥等明星跨界当导演大获成功,使得观众对演员跨界,期待值还是很高的。
但曹炳琨这次跨界,呈现的作品一般。
作为编剧,剧情编写一般,“女孩的转变”和“男主的病故”过于简单突然;作为导演,对镜头把控不好,正片过于繁长,不必要的镜头太多。使得观影效果变得破碎,情绪带动感弱。
原本的“卖点”,成了问题所在,也正因为这些硬伤,才造成票房不佳。相比之下,整部剧最突出的,反而是演技。
曹炳琨表演细腻,台词功底深厚,那段“成年人崩溃”的戏恰如其分,很真诚。小演员表现也可圈可点。
可演技不能弥补剧情上的不足,日后电影即使重新上映,恐怕也很难扭转颓势。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转发文章,订阅关注,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