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12月3日,纪录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正式上映后引发不少观众好评,该片是国内新闻领域首次尝试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12月9日,片方在成都举行影片交流会,导演任杰、制片人魏骅、出品人兼制片人张苗来到现场和影迷互动。会结束后不少观众现场表示,电影拍得非常真实和感人,更有女观众告诉导演,“过程一直在流泪,强忍着不哭出声来。”
《我们是第一书记》主创来成都和观众互动
《我们是第一书记》由新华社出品,新华网、北京精彩、北京人杰、华录百纳联合出品,任杰导演,入选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扶持项目。以“第一书记”为引,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们的“情感记事簿”,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神丰碑,是为下一代留下可供追寻和回望的脚步与精神。
网上对电影的赞誉声一片
谈到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出品人兼制片人兼发行人张苗:“作为一位从业20多年的电影工作者,我认为有责任用电影这个我们擅长的表达方式,把这个时代的温度和感动记录下来。”《我们是第一书记》耗时三年拍摄,拍摄团队深入多个贫困地区,真实再现了脱贫攻坚背后第一书记们的动人事迹。该片制片人魏骅曾在海南当过六年记者,采访过很多扶贫干部和第一书记,因此观众可以在电影里看到新闻里感受不到的更丰满的细节、更感人的故事。
电影中,西藏定日县宗措村原第一书记旺青罗布带领村民养殖珠峰绵羊,带动全村富裕,他的人生格言“翻越山峰,虽千里犹无悔”令人感佩。贵州望谟县坡头村原第一书记刘恭利被誉为“敢啃‘硬骨头’的驻村书记”,他带领贫困群众搬出大山。片尾,那些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牺牲的第一书记的照片一张张闪现,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奉献诠释时代担当,用真实的力量感动无数被他们守护的人。
片中四川布拖县博作村原第一书记胡小明和罗洪书记的故事也非常感人,他们两人在当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用几年时间润物细无声地感化当地村民,最终让全村的孩子们读上了书。 在成都观影会现场,胡小明和罗洪也来到现场和观众交流。有位年轻女影迷甚至还表示,看了《我们是第一书记》后触动很大,打算过段时间就去农村支教。罗洪则叮嘱她,一定要慎重考虑,注意安全,“支教这件事最好要听组织上的安排。”
导演任杰在现场也被观众的热情打动,他泛着泪光感慨地说:“其实我是不想来参加这种观影活动的,因为一来就会被感动。三年时间不仅仅只是拍摄过程,也是所有摄制组成员一起伴随第一书记们的脱贫攻坚战一起成长的过程。”《我们是第一书记》上映后排片一直不高,他表示,自己也理解影院和院线要开门做生意,他们有压力和成本,“我今天只想对所以是朋友说一句话,这些书记们为大家付出生命和青春,我们为什么不能付出一两个小时去看这部电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