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啸天
《最后的决斗》票房扑街,真的证明一个时代结束了。
史诗剧的时代彻底过去了。雷德利·斯科特已经85岁了,他执导的《最后的决斗》还是满满的传统史诗片风格,依旧闪烁着他执导的《角斗士》《天国王朝》的影子,与当下的时代拉开了距离。
不是《最后的决斗》不行,是时代抛弃了雷德利·斯科特。这是何等的悲哀。搁20年前上映,《最后的决斗》一定会被一派赞誉所包围,被夸成花。
现在上映,《最后的决斗》的好只能停留在资深影迷之间,停留在媒体之上,并不能打动普通的观众。这就是社会群体撕裂性的一种折射,精英只能自说自话,普罗大众自己用脚进行投票。所以,不仅是雷德利·斯科特遇到了困境,马丁·斯科塞斯同样为拍自己想要拍的片而大费周章,斯皮尔伯格也不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超级腕了。
就连《最后的决斗》的编剧兼主演本·阿弗莱克都承认,这是时代变了。他表示:“《最后的决斗》我很满意……后来我获悉,《最后的决斗》在流媒体、数字租赁领域表现很好,我释怀了,你看这些观众都在这呢。”
本·阿弗莱克对于时代的变化,甚至觉得他自己执导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现在都进不了电影院了,“我敢打赌,像《逃离德黑兰》这种作品如今都不会上映影院,会做成迷你剧集。我觉得现在影院的电影越来越贵,都是事件性的大片,绝大多数是给年轻人打造。像是‘嘿,我特别喜欢漫威宇宙,等不及要看接下来的故事了’。一年电影院上映40部片,都是IP、续集和动画片。”其实,现在距《逃离德黑兰》才不过10年。10年,变化太大了。
其实,《最后的决斗》为了迎合当下的观众,已经做了相当大的调整,比如它鲜明的女权特征,就匹配了当下的社会热潮,“小变态”朱迪·科默的表现也很好,很好地刻画出了女性在时代悲剧下的无奈与无力感,分量足以拿下奥斯卡影后。按说,一场决斗,两个男人才是主角,但决斗的起因是因为女人,斯科特将这个女人塑造成了主角,已经相当给力。
但是,观众就是不买账,也是无可奈何。
不过,《最后的决斗》值得一说的还是起幕后的故事。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呆蒙”马特·达蒙再一次作为编剧写作剧本了。
很多人不知道,《谍影重重》里的“至尊伯恩”马特·达蒙长得一幅憨憨的模样,居然还会写剧本。其实,马特·达蒙岂止会写剧本,还早在1998年就凭借《心灵捕手》拿下过“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大奖,妥妥的编剧最高奖项。只是,他的片约超多,无暇去写更多的剧本罢了,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当然,奥斯卡小金人是马特·达蒙与他的好基友本·阿弗莱克一起拿到的。这对老友,马特·达蒙擅长表演,本·阿弗莱克则擅长幕后,做导演远比做演员更顺手。马特·达蒙在《心灵捕手》之后,只在2012年再次当做一次编剧,为格斯·范·桑特写作一个《应许之地》,不过没有本阿·弗莱克的加入,那时候的大本正忙着捣鼓《逃离德黑兰》呢。
《最后的决斗》是自《心灵捕手》之后,马特·达蒙与本·阿弗莱克再次联手即做编剧又做演员的作品,中间整整间隔了25年。就冲这一点,资深的影迷就足以勃起对《最后的决斗》的兴趣了。反正,我就是这样被吸引的。再加上雷德利·斯科特这样大神一样的导演,还有一个极好的故事,当然是要看了。
《最后的决斗》的故事极好,故事的核心是一场决斗,谁不想看热血沸腾的打斗呢?
从专业的角度看,《最后的决斗》的剧本也是极好的,马特·达蒙与本·阿弗莱克的编剧功力没有荒废,依旧一流。但是,这是专业的角度,从普通观众的角度看,《最好的决斗》又显得过于复杂了。我特么就像简简单单看一场决斗,为啥整的那么复杂,搞得人脑壳痛呢?
《最后的决斗》最好玩之处,也是最伤脑壳之处,就在于它采用了一个“罗生门”式的方式全面地展现了中世纪法国最后一场决斗的前前后后。
这场发生于1386 年 12 月 29 日的司法决斗,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场正式决斗,自那以后宫廷再也没有批准过类似的决斗。决斗的双方是骑士让·德·卡鲁日(Jean de Carrouges,马特·达蒙 饰,下面简称卡鲁日)与乡绅雅克·勒·格里斯(Jacques Le Gris,亚当·德赖弗 饰,下面简称格里斯)。决斗的起因是格里斯被诉了卡鲁日的妻子玛格丽特(Marguerite,朱迪·科莫饰),必须要以此来挽回自己与妻子的荣誉。
《最后的决斗》就分别从卡鲁日、格里斯、玛格丽特三个角度讲了三个故事的版本,远的电影像《罗生门》,近一点的电影像《金刚川》都采取这样的方式,将同一个故事掰碎了分别去讲述,然后由观众自己去拼凑故事的全貌与真相。
可是,现在的观众太懒了,也被漫威这样的线上乐园给宠坏了,或者说被电子时代碎片化的娱乐方式给惯出新生活方式,不愿意去跟着编导的屁股去做思考。那是文艺片才干的事,也是喜欢文艺片的观众愿意去干的事,普通观众就想躺平了享受,喜欢填鸭式的输出,拒绝动脑,不愿意费心思。
实际上,不只是现在的观众,历史的观众也差不多,都喜欢八卦,所以有关这场决斗的相关审判记录、决斗仪式、决斗过程,乃至于古时学者对案件的评述都在聚焦宫斗细节及各种礼仪,说来全是八卦。而《最后的决斗》则将故事的三方直接还原为了人,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那场举世闻名的决斗。
说是一案三方,其实是四方,外加上本·阿弗莱克饰演的皮埃尔伯爵,他是国王的表亲,也是卡鲁日与格里斯两人的顶头上司。
故事从马特·达蒙饰演的卡鲁日的角度讲,他是一名勇敢、正直、忠贞的勇士,而且恪守传统道德,是一名诚实可信赖的骑士。作为卡鲁日家族的继承者,他努力守卫着家族的领地,兢兢业业,一直在为家庭,尽职尽责,恪尽职守,为国家努力拼搏。但是,他的上司皮埃尔伯爵却不够公正,对他怀有偏见,反而崇信靠谗言上位的格里斯。而那个格里斯,整天花言巧语,勾三搭四,典型的一坨,其所作所为实在是令人不齿。更加不能接受的是,格里斯居然趁卡鲁日去首都领取薪水的时候,趁虚而入,了自己的妻子,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真的勇士,必须要用自己的生命与鲜血去赢取自己的名誉与荣耀。
从亚当·德弗莱饰演的格里斯的角度来讲,自己出身低微,要想在那个时代里如鱼得水,必须得付出更多,自己服务于皮埃尔伯爵,当然要讨取他的欢心与认可,这本来就是正当的,就该如此。伯爵喜欢自己有什么错呢,何况伯爵都愿意与自己一起分享女人,多次在一起群啪。为爱鼓掌是人间美事,自己喜欢,而且这个时代的男人,尤其是有身份的男人,去乱搞一下,不是很正常的嘛。玛格丽特那个小,她明明对我有意思,多次对我暗送秋波,按说早就爱上我了。我按捺不住趁卡鲁日外出的时机,好不容易才去了她家,而且那小明里像是在拒绝,可是自己脱掉鞋子,还直往卧室里跑,这分明就是暗示,欲拒还迎,懂伐?这根本就不是嘛,明明是你情我愿,她那喊声,明明就了嘛。
从朱迪·科默饰演的玛格丽特的角度来讲,自己从头彻尾就是一个牺牲品,从结婚时候起,就是个悲剧。当初,自己还是个孩子,待嫁闺中,克鲁日那个死了老婆孩子的糟老头子,娶我压根就不是为了爱情,而是看上了我家的家产。我爹好歹也是一个领主,可是他只有我这一个女儿,娶了我就等于是将整个家产全部继承了,卡鲁日娶我只是看中了家产,我只是一枚棋子。卡鲁日压根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他粗鲁、莽撞、不会来事,人缘极差,到处得罪人,就知道在外面受了气回家里乱撒,实在是窝囊至极的一个男人。对于格里斯,我只是很简单客观地评价过他还蛮帅气的,对他从来就没有正眼瞧过,也压根没想过要与他发生关系。可是,他设计闯入我们家,不顾我的拒绝与逃避,硬是了我,这种耻辱,实在是让人无法承受。我是一个女人,我不能为自己做主,但是我要为之努力,尽自己的一切可能来为自己争取应有的尊严。
三个角度,形成互补,最终揭示出决斗的双方,卡鲁日与格里斯其实都不是什么好人,都是为了一己之私,唯有那个生活在夹缝里的女人,才是最真实的,是一个完整的有灵魂的人。
所以,很多人看完《最后的决斗》,都将这部影片评为是一部女权主义的影片,这是说得过去的。因为,三个角度,只有最后一个角度,玛格丽特的角度才是真正给力的,真正震撼人心,也是最接近真相的版本。
至于,整个故事发生的渊源,则还需要从更深厚的背景上去梳理一下。
卡鲁日与格里斯,原本年轻时是一对好友,格里斯还是卡鲁日孩子的教父,两人的关系很铁。卡鲁日来自一个传统的诺曼底封建大家族,该家族以骁勇善战闻名,他的爸爸是贝拉米城堡子爵和卫队长。但身为大家族的后代,卡鲁日却没怎么受过教育,整天想得就是建功立业,行事靠拳头与武力去解决。所以说,卡鲁日是一名武将,一直在作战。《最后的决斗》里的卡鲁日由马特·达蒙来演,其实有些不合适,如何换成“海王”杰森·莫玛或者“巨石”强森来演,可能会更适合一些,马达的身板有些偏弱了,没能够全面展现出卡鲁日的莽撞劲。相对应的,自称非常帅气的格里斯应该由“超人”亨利·卡维尔或者“美队”克里斯·埃文斯来演,可能也会更好一些。
而格里斯相对于卡鲁日来说,出身相对低微。那是因为,他的家族势力不够雄厚,虽然有贵族头衔,但后台不够硬。但格里斯受过教育,而且还受过神学训练,有学问有见识,而且口才很好。
性格决定命运,对卡鲁日与格里斯来说,也是如此。
时间回到1377 年。那一年,国王表亲、阿朗松的皮埃尔伯爵(本·阿弗莱克 饰)接替死去的兄长成为了他们的新领主。卡鲁日与格里斯赶来对新领主宣誓效忠,并成为其内侍。而这,恰恰是他们命运的转折点。
一年后,1378年能言善道的格里斯获取了伯爵的欢心与认可,他还借给了伯爵一大笔钱。伯爵很开心,于是赠送给了格里斯一大块土地Aunou le Faucon(下面简称“A地”)。
至于卡鲁日,则因为妻子与孩子先后病逝,过得不太开心,而且他的性格也让他在贵族圈子里很吃不开。格里斯有了伯爵这样的后台,与卡鲁日之间的关系也慢慢变得冷淡。
1379年,卡鲁日在遇到了玛格丽特的家族。卡鲁日发现玛格丽特是一个完美的结婚对象,自己没了孩子,而玛格丽特家族则只有她一个女儿,两个人如果联姻,那么他们省得孩子就一下成为了两个家族的继承人,这简直不能再好了。而对于玛格丽特家族来说,她的祖上曾经两次背叛国王,带有很强的污点,如果能够让玛格丽特嫁给卡鲁日,正好可以借用卡鲁日家族的荣耀来抹去自己家族身上的污点,也是好事一桩。
1380年,卡鲁日迎娶了玛格丽特,这是一个典型的政治联姻。至于感情,一个年近50岁的中老年人,与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之间,能有什么感情呢?
既然是政治联姻,卡鲁日在娶了玛格丽特之后,就开始盘点她带来的嫁妆。结果,发现作为嫁妆一部分的A地,在三年前被皮埃尔伯爵买下并送给格里斯了。卡鲁日就非常生气,觉得那明明是嫁妆的一部分,应该是合法属于自己的肥田,怎么就这么轻易地落到了格里斯的手中。于是,卡鲁日将皮埃尔伯爵给告了。
皮埃尔伯爵自然很生气,哪有自己的内主子给告了的事。于是,他就给国王查理五世写了一封信,来陈说这件事。结果,国王站在了自己的表亲这面,宣布A地的交易是合法的,卡鲁日的诉求很无理,败诉。
这一下子,卡鲁日输人又输品,搞得自己很狼狈。
卡鲁日与格里斯这对好友,运程自然也就变得大不一样了。格里斯能言善道,长袖善舞,在皮埃尔伯爵那里,扶云直上,甚至与皮埃尔一起享用女人,大搞多人派对。卡鲁日善妒,不懂做人的名声传开,在贵族圈里几乎要混不下去,没人愿意带他玩。卡鲁日也没有办法,只好回家将气往家人身上撒,玛格丽特就是那个可怜的受气包。
1382年,卡鲁日的父亲去世,按说贝拉米城堡卫队长一职,应该由卡鲁日来接班,这也是以前的老规矩。可是,皮埃尔伯爵实在是太讨厌他了,就是不给他,而是将这一职位安排给了另外的人选。卡鲁日再次怒火中烧,将皮埃尔伯爵又一次给告了。
但是,从来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卫队长的职务一定是父死子继,领主当然对这一职务具有最终话语权。所以,卡鲁日的诉求,再一次毫不意外地败诉了。
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事,加在一起,使得卡鲁日与伯爵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格里斯夹在中间,自然是偏向伯爵的,这也造成卡鲁日与他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僵。
对于玛格丽特来说,她嫁给卡鲁日,是一场政治联姻,需要的结果是她要生出孩子来,作为两个家族共同的继承人。可是,偏偏婚后好几年,她的肚子始终不见动静,这使得她与卡鲁日之间的关系也不怎么样。何况,他们原本就没有什么爱情。
时间到了1384年底。卡鲁日与格里斯的一位同事生了一个孩子,邀请他们前往一起庆祝。这是贵族之间的正常交际,于是卡鲁日与格里斯都来了。
毕竟,这是别人的场合,卡鲁日与格里斯这对曾经的老友,在公开场合看起来像是和好了,不仅谈笑风生,甚至卡鲁日还让同行的玛格丽特亲吻了格里斯的手。
影片将这一幕表现的很细腻。对格里斯来说,他觉得玛格丽特看着他的眼神里,全是爱慕与挑逗,这让他身心大动,不自觉地就对玛格丽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色狼遇上小白兔,大概都是这样的心理吧,反正格里斯自己信了。
1385年,时间到了关键的一年,也就是卡鲁日与格里斯发生格斗的前一年。
这一年,是大明洪武十八年,也就是朱元璋在位的第18个年头。欧洲这边,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依旧在进行中。所以,也才有了卡鲁日整天想着通过战争建功立业的梦想。
这一年,法军在让·德·维也纳将军的率领下,再次出征不列颠,意图联合北方的苏格兰,对英格兰进行打击。卡鲁日跟随维也纳将军出征了,战争中他表现勇敢,被正式受封为了骑士。但是整场战争却不以卡鲁日个人的表现而改变,法苏联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结果使得卡鲁日带去的九名护卫死了五名,自己狼狈而归。
1386年,终于到了这一年,卡鲁日与格里斯发生决斗的那一年。
1月,卡鲁日决定要去首都巴黎去领取自己的薪水。毕竟,战场上的勇敢,受封成为骑士让他的日薪升高,理应获得报酬。
卡鲁日带着玛格丽特前往自己母亲那里,去看完母亲。然后,卡鲁日就前往巴黎去了。
他特意叮嘱下去,玛格丽特不可以单身独处,即便外出也不能一个人。
卡鲁日在去往巴黎途中,在自己久受冷落的皮埃尔伯爵面前,向格里斯等一众不曾参军的贵族们炫耀了自己的骑士头衔。
结果,格里斯看到眼里,极其妒忌,毕竟自己在伯爵面前处处胜过卡鲁日。眼看着卡鲁日居然先拿到了骑士封号,真是情何以堪。进而,格里斯突然想到在卡鲁日走后,他那个年轻漂亮的小娘子岂不是一个人在家里,自己是不是就可以趁虚而入了。
想到就干,格里斯在卡鲁日走了两个星期后,终于找到一个机会,用计将卡鲁日的母亲及佣人从家里骗走,只留下玛格丽特一个人在家。
之后,格里斯就闯入了玛格丽特的住所,用暴力强行占有了她。
事后,格里斯威胁玛格丽特不许她将此事昭告世人,且称她暴躁的丈夫不会相信她,还会打死她。
但是,玛格丽特还是在卡鲁日回来后告诉了他。
愤怒的卡鲁日,当即决定要惩罚格里斯,为自己及妻子挽回剩余。
不过,那时候可不比现在,只要在受害人身体里查到犯的DNA,就可以治对方的罪。那个时期,一切都还很原始,想定罪并不容易。
玛格丽特声称自己被,格里斯则声称自己无罪,孰是孰非,很难判断。
那时的法律程序,是先看卡鲁日与格里斯的领主的意见。结果,皮埃尔伯爵直接宣布不存在,玛格丽特宣称的一切不过是她自己的想象,根本没有发生。这等于是地方宣判,结果对卡鲁日与玛格丽特不利。
要上诉的话,就要追到巴黎的高院,让王室做出新的判决。可是,在A地案及卫队长案中,王室已经明显偏袒了皮埃尔伯爵了,这一次难道就会客观公正?
再说了,格里斯受过神学训练,如果他对宗教进行宣誓的话,还可以获得教会的保护,拥有宗教赦免权。
权衡再三,卡鲁日决定向国王查理六世申请“司法决斗”,也即让上天来宣判最终的结果。决斗失败的一方,承担所有罪名。
所谓的“司法决斗”,是指贵族双方如果不能通过诉讼解决官司时,就由原告被告两人举行生死决斗,“由上帝来审判”,输的一方不仅会输掉官司,且会被判绞死。
如果格里斯败了,那么他的罪名就正式成立,不仅要被处死,还要被剥夺一切荣誉,尸体也要被吊起来示众。如果卡鲁日失败,那么就意味着玛格丽特没有被,属于诬告,结果就不仅仅是卡鲁日身死,玛格丽特也要承受处罚,需要脱光后被活活烧死。
双方在这场法律斗争中,耗去了大半年的时光。这个过程中,玛格丽特备受煎熬。
刚巧不巧,玛格丽特怀孕了。而时间,推算一下的话,恰好正是1月份。
这就有些尴尬了。玛格丽特与卡鲁日结婚数年一直不孕,怎么偏偏这个是时间点怀上了?
而且,那时候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怀孕一定会发生在两个人都的时候才会发生。而则属于单方面爽,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怀孕的。
所以,这个孩子的到来,要么是卡鲁日的,要么是格里斯的。而如果是格里斯的,那么一定是的结果,因为只有才会两个人同时,才会怀小孩。
这个逻辑挺混蛋的,但是那个时候的人就是这么认为的!玛格丽特无端承受了诸多指责。
在她的婆婆眼里,玛格丽特即便受到了,也不应该声张,让自己的丈夫名声大损。在玛格丽特的闺蜜的眼里,玛格丽特曾经夸过格里斯帅气,他们之间应该是。在卡鲁日眼里,他说是为了维护妻子的尊严,其实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私有财产。
在双方的各种辩难中,整个案子明争暗斗了大半年,直到年底,国王最终批准“司法决斗”正式举行。
当时,百年英法大战依旧在激烈地进行着,国王查理六世带军出征。为了这个案子,国王特意赶回来观看决斗,却在前一天遭遇长子病死。巧合的是,这一天玛格丽特也生下了一个男孩。刚刚生产完的玛格丽特披着黑袍,被马车送到了圣马丁教堂前的竞技场。
在圣马丁教堂前,一个大型的角斗场被搭建了起来。
1386 年 12 月 29 日,一场激烈的生死格斗终于展开了。年迈的卡鲁日,由于常年征战,而且膝盖受过伤,身体素质并不好,所以在决斗中一直处于劣势,而且在格里斯的打击下,率先受到重创,眼看着就要输掉整个决斗,却在最后一刻突然奋起,用匕首了宿敌格里斯的喉咙,最终杀死了他。
卡鲁日,获胜了。这就是决斗的最终结果。
卡鲁日得到了国王的奖赏,然后一瘸一拐地去和妻子会合,两人紧紧地拥吻,庆祝胜利与自由。而格里斯的尸体被剥去盔甲,由马拉着拖在地上拉到城外,挂在巴黎城墙上巨大的石头绞刑架上展示。
杀死格里斯后,卡鲁日获得了皇家退休金,并被任命为皇家侍从。巴黎议会给了他一大笔钱来弥补他打官司的损失,回到家乡的卡鲁日又开始向皮埃尔伯爵争取格里斯被划归公有的遗产。玛格丽特在这次生下了长子罗伯特,之后她又和卡鲁日生了两个儿子。
决斗的胜利使卡鲁日声名远扬,又回到了国王身边的心腹圈子,取代了格里斯昔日的位置。之后他参与了一些国王主持的征伐。最后,直到1396年,卡鲁日参与了十字军东征,并死于尼科波利斯战役(Battle of Nicopolis),那是中世纪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十字军东征,交战双方是奥斯曼帝国和欧洲各地联军。此时,他的长子罗伯特刚刚十岁。玛格丽特后来将大部分的财产都给了罗伯特。
实际上,这个故事,很容易从卡鲁日的角度出发,拍成正典史诗,讲述他作为一名勇敢的骑士如何为妻子赢得正义、为法国鞠躬尽瘁、在东征圣战中牺牲。可是,马特·达蒙与本·阿弗莱克,连同另外一位编剧妮可·哈罗芬瑟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从三方立场出发,分别叙事,不褒不贬,将人还原为人,从艺术上来说,实在是一场很高明的改编。可惜的是,不被普通观众所接受。可惜!
话说回来,法国作为欧洲的中心,将生死决斗这样野蛮且不科学的方式作为司法裁决的手段,早就随着卡鲁日与格里斯的决斗而彻底进入了尾声,再也没有发生过。
但是,其他后进国家则保留了很久。
1819 年,英格兰议会才正式废除了比武裁决的司法模式。
在俄罗斯,我们都熟悉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就差点不参与决斗。托翁曾经将著名诗人屠格涅夫视为父亲,却又因一言不合做出了与屠格涅夫决斗的决定。屠格涅夫也是个典型的战斗,欣然从命。这件事传开后吓坏了俄罗斯所有文学杂志的编辑——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是果戈里之后俄罗斯三大文学巨头之二,死了任何一个大家的稿源都要少三分之一,这得多少人丢饭碗啊!无奈的编辑们在决斗约期前有限的时间里拼命四处奔走,两边劝和,幸好在最后时刻托尔斯泰从疯狂的状态里冷静下来,才没有演出火星撞地球的恐怖剧情,不过两人多年的友谊也因此中断,直到十七年后才得以恢复。
这两大文豪差点没决斗个你死我活,他们之外的另外一位文豪普希金就没有这么运气了。
普希金也不愧是战斗的一份子。曾经,他与托尔斯泰的表哥费奥多尔·托尔斯泰伯爵一起,结果普希金说你特么别啊。费奥多尔急了,我擦不就是玩儿的嘛,作下弊又怎么了,你咋还认真了,想干架吗?相干咱就约!
普希金一下也急了,约就约!费奥多尔则欣然接受。就这么着,一场决斗就被定了下来。要知道,之前伯爵就参与过决斗,还顺利从有名的神手中活了下来。真决斗起来,普希金凶多吉少。
好在,普希金的未婚妻娜塔莉亚急了,赶紧从中斡旋。还好,娜塔莉亚与托尔斯泰家族关系还挺不错。普希金得知了娜塔莉亚的情况后,主动提出了解除决斗的约定,还与费奥多尔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
但是,普希金这个愣头青在娶了娜塔莉亚六年之后,因为妻子与法国军官丹特士之间的暧昧传言再次走进决斗场,最终死于这次决斗。
这是俄罗斯,在美国呢,开国元勋之一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也死于决斗。在美国开国时期的那批元勋中,汉密尔顿的成绩也足够大,他是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部长,创立了美国的财政金融系统,税收和关税制度,所著的联邦党人文集——85篇中自己一个人完成了51篇,时至今日,仍是美国宪法的权威解释来源。他创建了美国中央银行,北美第一银行,美国海岸警卫队,独立战争时期是华盛顿将军的高级副手,最值得信赖的助理(没有之一),战争英雄。
当时,汉密尔顿与时任总统杰斐逊关系恶化,双方从亲密的战友成为了政敌。最终,汉密尔顿和杰斐逊一派的阿伦·伯尔决定展开决斗。结果,决斗中,汉密尔顿的射偏了,而时任美国副总统的阿伦·伯尔则一正中汉密尔顿,在医院病床上躺了一天之后,汉密尔顿去世了,年仅49岁。
这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决斗事件。至于好莱坞西部片里,牛仔们在街头上对决的场面,简直不能再多了。
那么,现在呢,就没有决斗了吗?
才不。
2021年12月12日,巴西巴西亚马逊州伯尔巴市39岁的市长佩索托,就与一名45岁的前议员席尔瓦因政见不和,在擂台上打了一场比赛。
伯尔巴市市长佩索托与席尔瓦,就亚马逊保护区的水上公园开发案存在分歧。两人此前一直在网上争论,直到最后决定在线下展开一场擂台搏斗。
在当地时间12日凌晨,拳击赛正式开始,比赛打3回合,共13分钟。现场视频显示,起初席尔瓦略占上风,还对佩索托使出回旋踢,但很快体格更健壮的佩索托一拳击倒对手,并两次将对手逼进角落攻击,最终由主张开发水上公园的市长完胜。
点击播放 GIF 0.0M
巴西网友对本国政客不采取智慧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高声大呼:“我们已经变成蛮荒大西部了。”
政坛之外,影坛上也有决斗存在。
决斗的一方是乌维·鲍尔(乌宝),此君是谁,可能近些年的观众不太了解了。早些年他可是大名鼎鼎,怎么说呢,他可是天下无敌的烂片导演,一个能让游戏迷恨透电影的导演,总是将那些知名游戏改编为“无趣”电影的人,甚至被誉为“史上最差导演”,金酸梅奖终身成就获得者。在10分为满分的IMDB网站上,他所有的作品都奇迹般地徘徊在1分和2分之间,居然没有一部电影得分超过3分。
在一个互联网为主的时代,不难想见全球影评人对这样一个烂片导演会是怎样毫不留情地口诛笔伐。于是乌维·鲍尔愤怒了,2006年6月,顶着“地球上最烂导演”称号的他向全球影评人发下战书,“诚邀”恨他入骨的男性影评人在3个月后与他在拳击擂台上一见高下。“如果这些人欣赏不了我的电影,至少也该亮亮自己的本事。他们有三到四个月的时间锻炼身体,为拳击做准备。”
乌维·鲍尔的“英雄贴”发出之后,共有15名恨他入骨的影评人“入围”了拳赛初选名单,最终乌宝选定了4个人作为拳赛的对手。
2006年9月23日,这场广受关注的对决在加拿大温哥华拉开战幕,被影评人“欺压”已久的乌宝终于有机会发泄心中怒火。终于,在600名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曾有过10年业余拳击经验的乌宝大发神威,将这4名“为民请命”的影评人一一击倒,满地找牙,一吐心中恶气。
不过,乌宝尽管在擂台上打胜了,可是他拍的电影实在是太烂了,慢慢也就没人敢再给他投资了。最终,终于没啥作品,慢慢淡出了影坛,徒留下一段擂台佳话。
至于国内,“公知”燕云与“五毛”吴法天发生在2012年北京朝阳公园的约架行为,不啻于一场小型决斗,结果以闹剧结束,这里就不展开了。
总之,人类一直在都在决斗,只是我们都关注决斗本身,《最后的决斗》则要告诉我们决斗背后的事,很好的一部影片,值得看,也值得思考。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