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黄梁梦觉重回首,大衍同衾倍惹情。
颠沛流离缘嫁我,和融迟暮赖偎卿。
怕经携手欢游处,切记平生共穴盟。
清夜抚哀余悼痛,孑身伏枕泪纵横。
这是日剧《流浪王妃·最后的皇弟》里,爱新觉罗.溥杰写给妻子的诗。
其中第三句:颠沛流离缘嫁我。算是对这位流离的王妃嵯峨浩的忏悔。
但实际上这个剧名并不来自溥杰的诗,而是嵯峨浩自己的自传《流转的王妃的昭和史》。
这本书在国内内部出版过,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翻译作《流浪王妃》。其实用流离更合适一些。这本书在日本的出版时间是1958年,距离溥杰写下那首诗还有三十来年呢。
同时,也是他们的大女儿爱新觉罗慧生的一年后。
从内容上来看,正是因为慧生的遇害,才让身为母亲的嵯峨浩迅速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
这部日剧是《流浪王妃·最后的皇弟》是日本朝日电视台成立45周年的特备作品,2003年出品,距离日本的终战60年特别企划还有两年,所以它和后面的那四部终战60年特别剧不是一回事。这也能很明显的看出它与那些特别剧在意识形态上的不同。
尤其是极度偏右的《萤火虫之墓》。
《流浪王妃·最后的皇弟》当然也不是左派的电影。只是片中它对左派意识形态非常的暧昧。
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新的形式,以影片播出的时间轴,按照剧情评述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下这部日剧。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才十几岁,根本不理解颠沛流离的痛苦,这次重盘,第一个镜头眼泪就憋不住了。
那是影片的开头,常盘贵子饰演的嵯峨浩,抱着大女儿慧生的骨灰,带着小女儿嫮生,在广州火车站见到了阔别16年的丈夫爱新觉罗.溥杰。而这次16年后的会面,是骨灰坛里的慧生勇敢的写信给总理,才被特别安排的。
多么来之不易啊,然而,爱新觉罗.慧生,此刻只能在骨灰坛里,看不到这团圆的一幕了。
初看根本不了解这段历史。对抱着骨灰坛的嵯峨浩根本没啥感觉。一晃18年,再看,泪眼婆娑。
正是因为这第一场戏给我的震撼太大,在随后常规的描写溥杰与嵯峨浩的戏份里,我忍不住的会把大女儿慧生的悲剧带进来。
应该说影片对溥杰和浩的婚姻定位的很精准,这就是一起政治婚姻。而且背后的阴谋比其他的政治婚姻要厉害得多。
影片丝毫不回避两人是政治婚姻的事实,根本懒得掩饰。更重要的是夫妇两个谈情说爱的剧情也被刻意淡化,时不时嘴里蹦出来的都是“日满亲善”之类的虎狼之词,毫无一丝浪漫气息。
按理说应该装模做样的谈谈恋爱,毕竟结局两人算是相濡以沫了一辈子。
这个当时其他的政治婚姻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川岛芳子和蒙古王子甘珠尔扎布。韩国德惠翁主与和宗武志。
你们可以在香港电影《川岛芳子》和韩国电影《德惠翁主》里一窥究竟。
尤其是《德惠翁主》,按理说他丈夫也爱她,对她不薄,但终难逃悲剧。孙艺珍演的,强推,有缘的话我可以讲。(编按:大家都记住这笔文债啊!)
两人婚后,在日本算是欢乐了一段时间,这段日本经历中导演硬是塞进去两个角色,颇为暧昧。
那就是木村佳乃饰演的春,和另一位中国革命党小李。
木村佳乃因为本片和这类题材结缘,后来被安排主演了《邓丽君传奇》,同样由龙居由佳里编剧,改编自有田芳生所著的邓丽君传记《我的家在山的那一边:邓丽君第十年的真相》。
在本片,木村佳乃饰演的小春,是一名昭和女工。
而他的中国男友小李,对日本人来说,是个反日分子,革命党。
但对中国人来说,他是哪边的革命党,就很值得关注了。
虽然对日本人来说并没有差,但我们可以从小李的政治倾向中猜到小李的意识形态位置。
片中做为昭和工厂女工问小李一个尖锐的问题,工厂主对我们是剥削么?
小李说:是的,你们那有工会吗?
小时候不觉得,现在看真是。。。。。。
小李不见得是,但肯定站在左边。
我仿佛看到了日共,全共斗,还有风起云涌的日本共产主义斗争。
当然这不是今天的主题。
王妃嵯峨浩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要从他随丈夫前往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开始。
影片不惜工本,花了6000w日元重新搭了一个新京市,虽然看起来只有两个景,但做为电视剧,已经是不可多得的大制作了。
末代皇帝溥仪并不喜欢这个日本弟媳妇。
并不只是她是日本人那么简单。
这点电影里也没啥避讳。那就是日本人要的是伪满洲国,至于伪满洲国的皇帝是谁?其实没那么重要。
况且,溥仪还不行。
影片直指溥仪是,还专门塞了个舞蹈家陈藩进去。可以说毫无避讳。
溥仪是真的不行。但是不是?不见得是。
我也没读嵯峨浩和溥杰的自传原文,不知道他俩是怎么写的。但一直以来,电影界对溥仪的描写,比如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都没有明示过这点。
但可能暗示过,比如《末代皇帝》里溥仪隔着白布让众太监摸他,应该是描写皇帝心理上的孤独。但获悉他有可能是后,再看这段戏,是不是有种别样的暧昧?
那溥仪是不是呢?
我觉得肯定不是。
但他有没有试过?那就不好说了。
影片说溥仪是,其实是不是不重要,重要的是,溥仪不行。
这没啥争议,有争议的是他为什么不行?还有怎么不行?是不举,压根不可能生孩子?还是不想,对女人有性的恐惧?
为什么不行?,坊间有说法,说是溥仪三岁当皇帝,青春期的时候就是个半大孩子,被宫里那些宫女玩坏了。从此恐婚。
影片中也有他和他他拉贵人(谭玉玲)想生个孩子的剧情。从这边判断,溥仪应该不是不举。
他就是不想。
所以他有没有试过男宠?真有可能试过。
但应该不是。
影片中的他他拉贵人是日本大伊东美咲演的。
但演技没啥发挥,就是一个花瓶。
但她的角色可以说是决定了整个剧情的走向。
片中的溥仪并不是历史里的样子。这毕竟是部影片,角色塑造是要有定位的。在电影《末代皇帝》中,溥仪的角色塑造的关键词是“门”。突显末代皇帝始终在牢笼中的悲惨生活。
而在本片中,关键词是“家”。皇帝是孤家寡人,但溥仪其实内心清楚,大清亡了,在复兴以前,起码他想和溥杰一样,有个家。
而这个家,不能说支离破碎,但也落不得安生,电影里没说是,文秀走了,离婚。婉容疯疯癫癫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只有他他拉贵人才是皇帝小家庭里唯一像点人样的。
她的死,几乎等于葬送了皇帝小家安康的美梦。
溥仪在片中不止一次的表示只有家里人才靠得住,但他自己的小家,已经不成样子了。
而大家,也就是爱新觉罗家族,也不见得那么靠得住。
比如他的表妹川岛芳子,就是汉奸。影片也没有避讳这点,还怕观众不知道,特意安排了不少川岛芳子监视刺探皇家密谈的剧情。这个演员是江角真纪子,演技上没啥发挥,大概是为了突出“男装的丽人”挑的角色。
皇后婉容是一位中国演员刘丹演的。18年前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这个角色不知所云,人不人鬼不鬼的。
18年后再看,神一样的演技啊!把婉容做为一个长期吸食的毒鬼模样表现的惟妙惟肖啊。
相比之下王伯昭的溥仪表现不如她。
王伯昭可能新群友不大熟悉,就是我们八零后童年回忆西游记里的第一帅哥,白龙马的扮演者,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获文学学士学位。他最火的新闻大概是拍《小鱼儿与花无缺》时被张卫健和谢霆锋按着打的事情吧。
扯了一大圈八卦,回到剧情,为什么溥仪不喜欢嵯峨浩?
因为1938年3月1日,关东军强迫溥仪签字通过了《帝位继承法》,嵯峨浩此时已怀孕。
上面说了,溥仪不行,这也许是不想日本人强塞一个皇妃给他,不想和朝鲜李氏王朝一样的借口。
皇帝搞不定,那就搞皇弟。反正日本人要的是伪满洲国,至于皇帝这个橡皮图章是谁?其实没那么重要,只要是爱新觉罗家的就行。
关键是溥杰还特别配合。
这可就直接威胁到了溥仪的地位。上面说了,嵯峨浩有句台词直指自己是被卖到中国的女人,对溥仪皇帝来说,何尝又不是这个理呢?
这一切在他他拉贵人遇害的时候到了。
还好,那一胎不是男孩。不客气的说,爱新觉罗.慧生拯救了她的父母,第一次拯救了她的父母。
日本人当然很不高兴,爱新觉罗.慧生这个名字字面上是取其“智慧高深”的意思,但另一层意思是“会生”。也有安抚日本人的意思。
醇亲王的王女刚一出生,连名字都那么有政治含义。这是这个少女一生悲剧的开始。
继续影片剧情,慧生和嫮生两位格格相继出生,溥仪也逐渐放下了心防,片中用溥仪肯吃嵯峨浩做的点心来表现这一段,挺精致的。这毕竟是影视作品,需要承转启合。同时,也是溥仪做为一个角色,在他他拉贵人去世之后,无奈接受这个弟媳妇进入家庭,从而获得家的温暖的表现。
接下来的剧情,就是国仇家恨了。
影片非常难得的没有回避日本的侵略罪行。当然也就仅仅是没有回避而已,要说影片有什么思想上的控诉,那是想多了。毕竟这不是山本萨夫的《战争与人》。
为什么说难得,是因为片中的关东军被塑造的和中国电视剧里一样的坏。堪称无恶不作,罄竹难书。
以至于我18年前初看的时候还和人打赌,说关东军这一段绝对是中国人拍的。
这次重盘,细细的品,发现了很多细节,证明了从剧本到拍摄应该全是日本人无疑。
怎么看这都是一个日本人才能写出来的剧本,中国人应该是一点话语权都没有的。
比如溥杰亲娘死的那一段,历史上王妃确实是疯癫死的,只不过在自己的王府,而不是紫禁城内,陪在身边的是溥任,不是溥杰。
但内容上差不多,王妃进宫看见亲儿子溥仪被太后欺负,回去气不过磕了药。
这段剧情很值得玩味,小溥杰不停的喊母亲大人,看过清宫剧的应该都清楚这里应该喊额娘。母亲大人更像是日本“母上”的蹩脚翻译,连本地化都没做。
片中各种称谓上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王宫大臣居然直接喊王妃浩的名讳。士兵喊溥杰叫皇帝的弟弟(而不是喊亲王大人)。都证明这个剧本完全不存在中国作者参与的可能。(做为一个日本人写的剧本,且不受中国参与的情况下,能够直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已经很不容易了。)
尽管他们真的去紫禁城实拍了。
据说这是末代皇帝之后第二部外国摄制组进紫禁城拍摄。
当然待遇不一样,贝托鲁奇是封闭紫禁城拍的。而日本剧组只能挑故宫没人的时候拍,据说03年故宫还没有闭馆休息日。于是日本剧组只能苦哈哈的赶在天亮后和博物院开馆前这一两小时抓紧拍。
影片中的紫禁城确确实实是实景,甚至连门牌《故宫博物院》都没摘下来。
这里牵扯到一个原则问题。那就是溥仪和溥杰的身份。
影片在这个问题上,说暧昧吧,一直没有直面他俩的问题,说坦荡吧,倒是直接借溥杰的口说出了伪满洲国的理想。
从现在看,他俩就是分裂国家的汉奸,不折不扣的。
影片中的溥杰就直言不讳的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而且说的很务实,先建设好满洲国,然后复兴大清王朝。显然复兴后能够占据多少原中国领土就不好说了。
但同时编剧采用的历史观却很正确,不管溥杰在剧中怎么想,在日本人眼里,伪满洲国就是个花架子。皇帝就是橡皮图章,这在影片中也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裸的那种。
对伪满洲国内中国人的生活,影片也看得很清楚,没有什么王道乐土,没有什么五族协和,嵯峨浩第一次踏上伪满洲国的土地,铺面而来的就是中国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呐喊。关东军的残暴统治甚至给嵯峨浩造成了一定ptsd打击,使得她向丈夫坦诚自己想要成为中国人。
这里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嵯峨浩想要成为中国人的说法。
他的丈夫溥杰并没有这种想法,他做为中国人的统治者,心中对自己的定位是满人,嘴里对老婆喊的是日满亲善,自己所在的土地也是满族人的故地,就是顺治皇帝说的“我们从哪儿来,就回哪里去”的故土。中国那是关内,满洲就是满洲,满族人的故土。
但作为日本人的嵯峨浩显然不是这么看的,中国,中国人,在她眼里就是一体的,说着一样的语言,写着一样的文字。住在满洲国的中国人是她的国民,过着被日本人残暴欺压的生活,心里澎湃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的同时,想要的,也是一个他们自己的祖国,中国。
这个祖国的概念,显然不等于日本扶植的满洲国。
这点福晋嵯峨浩做为日本人看的比满洲醇亲王要清楚。
影片一直有这么一条暗线,刚结婚时的溥杰和嵯峨浩沟通的时候还满嘴日满亲善,慢慢的到影片上部结尾,已经平滑过渡到了中国。
这也算是一种成长吧。
虽然我觉得对于日本观众来说,这并没有什么意义。
《流浪王妃·最后的皇弟》第一夜有近三小时的片长,从溥杰和嵯峨浩的政治婚姻,到伪满洲国的宫廷风云,再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残暴统治,结尾更是展现了一场中国抗日志士的反抗,以及帝国主义对革命星火的残酷镇压。
有屠杀,暴动,甚至还有万人坑。
第一夜就这么结束了。下一夜就是王妃的流离生活,以及王女(格格)爱新觉罗慧生的悲剧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